——湖北襄阳县域经济发展纪实(上)
资料图片
■柳洁杨戈
“县域发展气势如虹!”回望五年,湖北省襄阳市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从“徘徊中游”变为“个个进位”;市域内的“短腿、短板”变为协调发展的强力支撑;经济总量跨越亿元台阶,年达.5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达66.2%,五年提高6.2个百分点。去年,7个县(市、区)均名列所在考核类别前茅,6个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约占全省受表彰县(市、区)的三分之一。
襄阳市市长秦军说,“通过改革创新驱动,优质项目拉动,技术改造带动,集群发展推动,襄阳全面优化有效供给,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改革创新促协调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发展升级的支撑。为振兴县域经济,襄阳强力推进改革创新,始终把要素保障作为县域经济提速增效的主抓手。
问题导向抓改革,充分释放社会活力。市、县两级成立行政审批局和市场监管委员会、综合执法委员会,全域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三个一”管理新体制,细化“企业办事直通车”、“公共服务面对面”、“信息交换键对键”操作规程,县(市、区)行政审批事项均比省定县级通用审批事项少40项以上,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年,新增商事主体户,同比增长12.48%。
创新思路解难题,搭建县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强力推动扶持企业途径、资本市场建设、金融服务产品、土地管理制度、劳动力培训方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让企业融资不再难、技术有支撑、需求有供给;市级层面建立20亿元汉江产业基金,7个县(市、区)签订政银企战略合作协议26份,组建政企学研联盟58个,发展新三板和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分别为10家、家;创建襄阳市检测认证产业园,打造研发设计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等于一体、全产业链的“国家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示范区”。
发力有效供给,项目建设夯实大底盘。从年起,7个县(市、区)围绕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发展战略,谋划项目多个,已实施多个,总投资达多亿元。“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近万亿元,建设亿元以上项目个,70%以上是产业项目。
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7个县(市、区)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跑赢了GDP。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南漳成为全省唯一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县。25.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保康成为在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综合考评中连续六年蝉联全省第一;积极推动饮水工程建设,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枣阳年建设廉租房套,改造棚户区户,改造农村危房户。
工业发力成“引擎”3月16日,德国大众亚洲区经理AytekinOezbir到枣阳市考察,就大众汽车德国总部在这里投资建厂进行洽谈。投资方仅启动资金投入就达1.5亿欧元,未来枣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将快速壮大。
去年,枣阳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襄阳县市领先地位,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省29个二类县市中名列第一,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四大产业产值均跨过百亿元规模,以新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实现产值亿元,全市工业经济活力四射。不仅仅是枣阳,“十二五”期间,襄阳7个县(市、区)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已形成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循环经济等新兴产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
老河口万盟组合机床及精密铸造项目、宜城市年产40万台新型高效发动机项目、谷城三环集团锻造中心项目、南漳兴发精细化工循环经济园项目、襄州新襄棉20万锭高速喷气织机和际华纺织生态工业园项目等一大批投资大、产出高、效益好的重点工业项目“十二五”期间陆续开工或建成投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风光互补发电项目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在县域落户。
工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年的35.9%上升到51.13%。
集聚、集群、集约占市场
发展县域经济,襄阳市委、市政府明确定位:壮大县域经济,关键是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支柱产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自年开始,全市上下强力推进全民创业和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加快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县域工业集聚、集群、集约化发展。
抢抓机遇,一大批企业趁势而上,快速成长发展。几年间,骆驼集团股份公司做到了产销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连续3年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强和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强。
宜城市襄大农牧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饲料加工生产、畜禽良种孵化繁殖、专业基地精养放养、畜禽屠宰冷冻及肉食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农牧产品加工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几年间发展成为鄂西北最大民营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入围中国民企强。
到去年年底,全市县域规模以上企业家,其中10亿元企业达到65家。其中,产销过亿元企业达到家,占全市比重为72.1%。
为放大集群效应,襄阳已建成特色产业园14个,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主导产业集中度超过60%。以这些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大项目。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扶持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几年间已初步形成一批企业相对集中、特色比较鲜明、市场份额较大的工业产业集群。
5年间,全市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成长型产业集群已发展到29个,其中过30亿元的产业集群25个,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18个,过亿元的产业集群11个。集群内企业已达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多家,集群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