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门楼
刘付芝(右一)在讲述清真寺的往事
□施锦华文/摄
到教门街吃牛肉面、买牛羊肉,已成为当下许多襄阳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每天早上,这里是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挂满牛羊肉的肉架排列在街巷的两侧,牛肉面馆是一家挨一家。
教门街位于樊城老城区西南隅,呈东西走向,东起大同街,西止朝阳路的十字街,长米,宽5米左右。此街是樊城回民聚居地故名,为标示回、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年改名友谊街。教门街上不仅有古老的清真寺,而且在解放前还有华严寺(现十六中校址)、江苏会馆、樊城救济院、织布厂。民国17至19年(公元年),中共襄阳中心支部曾在这条街上创办织布厂,以织柳条布为主,兼织毛巾、线袜以掩护地下党组织活动,筹措党的经费。中共襄阳中心县委书记王六一、秘书杨守静、交通员张风山经常以卖柳条布为掩护,活动于襄阳、光化、谷城、枣阳、宜城一带。民国21年秋,由襄阳县与樊城红十字会合办,以原清末的皆不忍堂、同隐堂、启善堂合并,组建樊城救济院,院址就设在教门街皆不忍堂内(现十六中校址),内设染织厂,专授染织技术,开展教养和收养孤残儿童等公益福利事业。
3月30日,笔者在教门街采访了年出生并生活在此街的老回民刘付芝老人,刘老太身体硬朗善于言谈,回忆往事,老人连说变化大得很,生活是越来越好:过去的教门街虽是青石板路面,但非常脏乱,居民住的多是茅草房,一到雨天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滴答,一双张着嘴的破布鞋从春穿到冬。街上的居民多以宰牛、卖粽子、卖馍馍、炒蚕豆米等一些小生意为生。另有磨房2家,分别是刘家磨房、付二爷磨房。解放后,特别是一桥通后,教门街上才陆续迁来汉民。现在的教门街整洁、靓丽,而且充满了民族文化特色,尤其是保存完好的清真寺更为古街增添了文化魅力。
在教门街中段的清真寺内,刘老太为笔者介绍,清真寺现在整修得漂漂亮亮:水井上专门修建了井亭,水房(穆斯林洗浴的地方)装修完善,院内的地面铺设平整……刘老太还为笔者介绍了未来的阿訇答朝兵,答朝兵今年44岁,现在正在清真寺内学习。在卷棚殿前,刘付芝老太指着房脊说,民国24年涨大水,教门街上的许多居民都爬上卷棚殿房脊躲水灾,当时付家正巧在逃水灾时生了个女孩,因此取名“水娃儿”。教门街与清真寺能有今天这个样子,要特别记住一个人,张文陶。张文陶上辈是开“天香宝”的,生产雪花膏、香皂一类的日用品,并在前街马家巷口开有商铺。张文陶为人和善,对街坊邻居尽量给予各种帮助,对清真寺的维护,张文陶更是慷慨解囊……
张文陶,樊城教门街人,世代信仰宗教,年先后在樊城清真寺、襄阳鹿门中学讲学和读书,毕业后协助家庭经营“天香宝”日用品货店和“荣泰”肥皂厂。年,在张文陶建议下,“天香宝”开始经销上海《申报》《新闻报》和天津《大公报》《晨报》及《武汉时报》等,在鄂西北及时传播科学文化和时事新闻。年接任樊城清真寺阿訇,解放后,主动将家产上交国家并协助政府组建回民牛羊肉加工联合组,安排回民就业,以改变市区许多回民靠政府救济的生活状况。年5月7日晚,樊城遭受特大风灾,清真寺房屋大部分被风吹毁,若不及时修理将面临倒塌,影响群众生命安全,而寺内住户系回、汉贫民,无力维修。张文陶及时向政府申请,除清真寺礼拜堂以外大部分建筑交于政府接管,使清真寺得以全面修缮。
现今,友谊街已纳入旧城区“两改”项目,居民们已经开始作搬迁准备。据媒体报道:未来的友谊街将凸显伊斯兰风格特色文化、保留城市肌理、延续历史文脉,成为集宗教活动、餐饮商贸、居住、办公、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街区。(《襄阳晚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