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枣阳新闻
枣阳文化
枣阳名人
枣阳历史
枣阳旅游
枣阳习俗

彭宗怀散文荆山草木八

点击上方新时代文学研究会免费订阅作者

彭宗怀朗诵

蝉鸣荆山草木(八)⊙彭宗怀麦杏子

荆山的杏子,个不大,属野杏类,麦黄时节成熟,荆山人称之谓“麦杏子”。

冰凉的水稍有暖意,刺骨的风不再料峭,山上的杏树就会复苏,生出红色花苞,待春风拂来,旋即盛开。只需几日,杏花竞相怒放,将荆山涂抹得明艳光亮。那时,虽然树木都还是光秃秃的。莽莽的荆山被杏花笼罩,成花的海洋,像冬天的雪,白得淡雅,涂满山野。山脚处,山腰里,山谷下,山坡上,粉白浩瀚,气势恢宏。

寒冬销声匿迹,暖春统治山野。历经几场与雪花的“斗艳”,“冻”中胜出的花朵千姿百态,像羞怯少女的腮红,白里带粉红;含苞欲放的花蕾,如娇羞少女咧着小嘴,愈发讨人喜爱。农民忙着播种、除草、施肥,在田间来去匆匆。忽一日,青果压弯枝头,你家有,我家有,家家户户都有几棵杏树,大人们并不稀罕,只是便宜了贪吃贪玩的孩子们。上学路上,见了,总要摘些往裤兜里装,往书包里塞。

长熟了的杏子,果实圆形,多黄色,或黄红色,看上去鲜艳剔透,吃到嘴里既酸又甜,满口生津。再贪吃的孩子一次也吃不了几个,吃得多了,牙齿也酸了,晚上连饭都吃不了。

熟透的杏子不用摘,抱住树干用劲晃,杏子“扑扑啦啦”全掉下来了。好的留着吃,摔坏的只取杏核。

杏核大有用处,孩子们舍不得将杏核甩掉。杏核椭圆,周有棱角,置硬物上多磨,杏核光滑温润,成小孩心爱之物。三五个男孩聚在一起,将杏核当弹子玩。拇指、食指夹住杏核,瞄准对方的杏核,用劲一弹,一粒杏核擦地飞向目标。击中了,对方的杏核就成了你的战利品。杏核比野桃核小,比野李核大,最适合小孩拿在手中。小女孩喜欢用杏核玩“抓子”,小手掌里一次握五枚杏核,一杏抛至空中,四枚置于地面上,抓起地上的杏核,接住空中落下杏核。

男孩玩的是准、狠,女孩玩的是快、灵。自小,男孩女孩已是有差别了。

杏仁是药。用小铁锤敲开杏核,取出杏仁,卖给供销社,又能买来连环画或是几粒水果糖。

灰包

这里说的灰包,并不是麦穗上、谷子尖上的灰包。

荆山的八月,雨水最为充沛。暴雨过后,山岭雾帘飘荡,悬垂山坳中间。白色雾岚渐渐变淡,似多层纱帘被人慢慢揭开。飘然四散。山岭高低起伏,花栎树肥臃的树兜上青苔色泽鲜润,林间散发着夏天将尽的衰腐气息。掀开腐叶和枯枝,灰包就藏不住了。鲜嫩白色,圆球形状,大如拳头,似蘑菇。小心摘下,厚钝有木香。

鲜白肥嫩的灰包可食。摘回家,清洗干净,切成薄片,配蒜蓉辣椒,翻炒,熟透起锅,嫩如豆腐,入口滑爽。切忌半生半熟。

长老的灰包,表皮灰褐色,韧性虚软,用小木棍戳之,浓浓黑烟冒出,粉状孢子四喷,呛鼻难闻,叫人涕泪直流,喷嚏不停,十分狼狈,有如烟雾弹和催泪弹之效果。荆山人称其为“灰包”,或许就是因为此。

其实,灰包的学名叫马勃,可以止血,可以清咽利喉,可以治疗冻疮,用途多,效果好,早已成了一味有名中药。

最初发现灰包能治病的是一个叫马勃的孩子。一日,马勃上山砍柴,一不留神,刀砍腿上,血流不止。见身边树根下长了个大灰包,急忙摘了按住伤,血立刻止住。过了三天,伤口愈合,长出嫩肉。此事传开,“马勃”便成了大灰包的名字。

若你上山,见到灰包,白嫩者可取,灰老者别碰,不然,会上当难堪的。

麻杆花

麻杆花,其实学名叫蜀葵,别名叫一丈红。只是荆山人称其为麻杆花。

乡野间的草木多以形状、功能、传说命名,以地名命名的极少,蜀葵算一个。据说,此花由四川传入。

蜀葵为传统名花,虽称不上国色天香,却也茎杆挺拔,叶翠花艳,形态优美,观赏价值颇高。《花镜》称其“花生奇态,开如锦绣夺目”;南朝颜延之赞它“渝艳众葩,冠冕群英”;唐人陈标说它“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至宋代名贵品种更多,到了明代,“蜀葵处处人家有之”。

杏子黄,麦子熟,蜀葵花儿开。花色丰富,有红有紫,有粉有白,姹紫嫣红。院落、屋角、篱笆旁随处可见,肆意盛开。蝴蝶在花丛中双双蹁跹起舞,偶尔停在花朵上抖抖玉色翅膀;蜜蜂贪恋花蕊的蜜汁,久久的扎在蕊心里嗡嗡着;大黄狗闭着眼,懒洋洋的躺在花草旁。树上的杏子时不时地“梆梆”地砸在树枝上,又掉落在地上。荆山的人家实在会过日子,把一个庄户人家经营得如此光亮而温馨。

山里人追捧蜀葵,还因其苗、根、茎、叶、花、朵均具有药用价值,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遇有干热咳嗽,肠道溃疡,庄户人家随手弄些,便能应急。

历代诗词中,多有写蜀葵的,较知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岑参的《蜀葵花歌》:“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诗写得通俗易懂,朴素自然,感叹人生易逝,勉劝世人珍惜光阴,让人印象颇深。还有宋朝司马光的《和昌言官舍十题.蜀葵》、宋朝陆游的《秋光》,唐朝陈标的《蜀葵》都值得一谈。

历代画家更是以蜀葵为常用题材,创作了大量蜀葵作品。清代画家王武曾画《忠孝图》,主角是蜀葵和萱草,蜀葵象征忠,萱草代表孝。近现代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都有画蜀葵作品。徐悲鸿曾命名自己的住所为“蜀葵花屋”,并在院子里种植了各色蜀葵花,可见他是多么喜爱蜀葵了。

蜀葵向阳开荆山人至今还是喜欢叫它为“麻杆花”。

三皮罐

炎热的夏日,溽热难熬。山里人忙着割麦插秧,眨眼功夫,全身湿透,汗水顺着眼角流进眼里,辣辣的,豆大的汗珠滴到田里,有如下雨。虽有草帽,头发仍湿成一绺绺的。顾不上擦汗,抱起放置田边的大茶壶一阵猛灌,甭提多满足。这凉茶既不是王老吉,也不是加多宝,而是三皮罐。那味道那功效想必比任何品牌的凉茶都要好,喝下去,心底自然生出一派清凉。

在荆山,三皮罐既指树,也指茶叶,还指茶水。混用之中,没有谁会把意思弄混淆。皮,应是片的意思,三皮,也就是三片。罐,多指用土陶烧制的陶罐,以黄色、黑褐色居多,形似大铁壶。三皮罐,是说只需三片树叶就可以泡出一罐茶来。

三皮罐是荆山人常饮的一种凉茶,其学名为湖北海棠,一种落叶小乔木。喜光,耐涝,耐旱,抗寒,生长能力强。树干、枝条、幼叶均呈紫褐色。四至五月着花,初时,花蕾粉红,开后粉白。八到九月果熟,果大似黄豆,小球形,红中带绿。每到秋天,搭木梯于树上,将树叶采摘下来,或用长竹竿敲打树枝,震落树叶。收集回家晒干,包好,保存,留着一年之用。除自家用外,还送一些给亲戚朋友,没有人拿出去卖的。

泡三皮罐,实在是极简单的事。视罐大小,放上几片树叶,水烧滚开,冲入罐中,片刻,似红似黄的茶汤即出,色泽明丽饱满,热气蒸腾,清香溢出。搁置两个时辰,茶水自凉,就成了甘甜消暑的琼浆。到了“双抢”时节,喝上一碗三皮罐,忙碌的疲惫、酷暑的难受、睡眠的渴望,瞬时冲淡。再热、再累、再疲,也挡不住收割、犁地、插秧。

日月既往,不可复返,而那三皮罐的滋味已深入骨髓,忘不掉。“烈日如蒸蝉声断,乡野锄禾戴帽毡。田头沙壶三皮罐,沁人心脾解暑馋。”荆山人在夏季用三皮罐冲制凉茶解暑的习惯至今未改。

END

作者——彭宗怀,湖北保康人。文学、摄影爱好者,喜欢用简洁的文字抒发情怀。供职于保康县法院。

阅读推荐

女猎手(六十二)

尧治河,山区幸福村

美丽乡村枣阳行

醉在乌兰察布

南顶草原行吟

晓苏在傅炯业先生李梅英女士金婚庆典上的讲话

打锣鼓的那些事儿

隐私中的欲望探微

飞机穿破云层(5首)

我们应该感谢谁

醉酒记

本草系列

静谧的海参崴

忧伤的六月

钺对壶的思念

中韩两襄阳缘何“地同名、民同俗”

●关于我们

《新时代文学》







































苯酚钠
白癜风医院治疗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aoyangzx.com/zyls/4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