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枣阳新闻
枣阳文化
枣阳名人
枣阳历史
枣阳旅游
枣阳习俗

文化历史枣阳郭家庙发现春秋早期曾侯

  图为:一号车坑

  枣阳市吴店镇发现春秋早期曾国国君级别墓葬——郭家庙墓地,比曾侯乙墓早了约三个世纪。考古专家从去年10月开始发掘清理。昨日,该考古项目领队、湖北省考古所所长方勤称,发掘工作有了重大发现,首次出土历史上最早的编钟木架以及历史上较早的麻制品。

  郭家庙墓地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一、二组,南临汉江支流滚河,坐落在一条岗地上,由北向南绵延,总长米,东西宽米,总面积达到万平方米,分为郭家庙墓区和曹门湾墓区。

  为了抢救性保护郭家庙墓地文物的安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荆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枣阳市博物馆、枣阳市考古队、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从去年10月份开始,共同对曹门湾墓区被盗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截至去年12月底,一共发掘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29座、车坑一座、马坑两座,共出土青铜器余件(套)、玉器近百件、陶器50余件、漆木器30余件等。

  据悉,历史上最早的编钟木架来自于此次发现的一号大墓。一号大墓为斜坡单墓道的岩坑墓,东西向,长11米,宽7.8米;墓室长11.3米,宽8.5米,深8米。墓道、墓室长宽基本相等,其形制在春秋时期墓葬中较为特别。该墓葬在历史上被盗,近年也有盗扰,但椁室的木头保存较好,长约6米,宽约5.6米。棺木保存也较好,上面彩绘图案及丝织品仍可见,初步判断可能是多重棺。大件铜礼器虽被盗,但仍出土大量的兵器、车马器、玉器以及漆木器。

  方勤称,根据一号大墓的规模及附葬车坑、马坑,充分说明该墓地的级别较高。通过比对曾侯乙等其他国君墓葬推测,一号墓应是目前所见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国的国君级别墓地。

  郭家庙考古发掘改写曾国历史

  “曾国历史是‘挖’出来的,每次重大考古发掘,都会对曾国历史进行改写或完善。”昨日,在目前仍在发掘的我省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该考古项目领队、湖北省考古所所长方勤称,曾国在传世文献中鲜有记载,其历史是伴随着不断考古发现而逐渐厘清的,本次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实是春秋早期的大国。

  方勤介绍到,学界以前认为,曾国只是楚国的附属国,但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推进,这一看法正在被改变。从礼乐文明看,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早期5件套编钟,是礼乐制度滥觞期的代表。著名的曾侯乙编钟,是礼乐制度极盛的标志。此次发现的春秋早期大型乐舞遗存,进一步证明了曾国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正统代表。“此外,学界此前一直认为曾国军事势力较弱,但在本次考古发掘中出现的大型车马坑及大量兵器,改变了这一看法。”方勤称,综合此前考古发现可知,曾国至少在春秋早期是一个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才被楚国所灭。

  本次考古发掘,让曾国势力范围也进一步明确。方勤称,从枣阳到随州狭窄且无山系阻挡,历史上被称作“随枣走廊”,可谓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军事要冲之地。曾国的势力范围曾在这一带,只是不同时期的重心有所转移,春秋早期应在枣阳,后来转移至随州。

  方勤还称,《左传·桓公六年》说:“汉东之国,随为大。”也就是说,在汉水东边诸侯国中,随国最大。“随着考古界对‘曾国即随国’认识的统一,上述文献可以视作是对曾国最新考古成果的印证。”

  昨日上午11时30分最早弦乐器“瑟”出土

  图为:出土乐器“瑟”

  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一号墓的挖掘工作,牵动着考古队员的心。昨日,本报记者深入发掘现场,记录一个个精彩瞬间。

  昨日上午7时,天还未亮,郭家庙墓地已开始忙碌起来。考古队员和20多名村民陆陆续续来到现场,准备发掘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最为壮观的一号墓位于墓群北边,长11米,宽7.8米,深度则达到8米。车坑、马坑和一些小墓葬零星点缀在一号墓周围。

  因一号墓葬深度达8米,清理人员运送大型挖掘设备只能通过吊车完成。上午8时,对一号墓葬的清理工作正式开始。“墓室里又发现了一个铃钟!”“弦乐器的构件越来越清晰,可能是瑟。”随着挖掘的深入,墓葬的进展消息时不时地传出。

  上午11时30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弦乐器“瑟”成功出土。省考古所副研究员张翔兴奋地连连拍手。“这不仅比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年代早,而且比已知最早的当阳赵巷四号墓还要早上多年!”张翔难掩喜悦之情。他说,之前通常认为弦乐器是在春秋中期才加入钟玲的演奏中,而如今,这一观点被打破。“弦乐器制造非常复杂,要调出需要的音调得有高超的技艺。”张翔感慨,没想到春秋早期的曾国人早已掌握演奏瑟的技巧。

  主墓发现春秋早期大型乐舞遗存

  图说:考古队员正在清理文物文件记者韩旭摄

  一号墓内,发现一处大型乐舞遗存,年代属两周至春秋早期,为目前所知最早。这一发现填补了西周早期到战国早期近五百年间大型乐舞发展史的空白,进一步证明了曾国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正统代表。

  在一号墓北部,分布着彩漆木雕大型编钟架和编磬架,包括长短不等的梁及立柱和底座。其中钟梁最长者约4.5米,两端圆雕龙首,通体彩饰变形龙凤纹。底座均腐蚀严重,其中较大者为圆雕凤首,局部彩绘垂鳞纹,形象生动饱满。

  “一号墓中首次发现历史上最早的编钟木架。”方勤称,根据一号墓的规模及附葬车坑、马坑,充分说明该墓地级别较高。通过比对曾侯乙等其他国君墓葬推测,一号墓应是目前所见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国的国君级别墓地。

  该墓室西北角发现了石质编磬,但腐蚀严重。大型编钟已被盗走,室内仅发现青铜铃钟两件。从目前清理状况来看,编钟和编磬都可能为双层多组的编制,编钟的整体规模与四百余年后的九连墩一号楚墓的情形相当。另发现疑似弦乐器的漆木残件若干。

  “这意味着发现了一处大型乐舞遗存,年代属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为目前所知最早。”现场考古人员张翔说,乐舞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编钟和编磬则是表演乐舞的乐器。从周代开始,乐舞表演成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是贵族身份的重要表征。

  张翔介绍,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号墓出土的西周早期5件套的编钟,是迄今最早的大型成套编钟,是礼乐制度滥觞期的代表。著名的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乐器群及其他音乐文物,则是周代礼乐制度极盛的标志。

  此次发现的春秋早期大型乐舞遗存,填补了从西周早期到战国早期近年间大型乐舞发展史的空白。

  陪葬墓现曾国最大车马坑墓主人拥有“最早车库”

  图说:陪葬车坑记者韩旭摄

  本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迄今为止曾国最大的车马坑,葬车28辆、葬马49匹。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车马坑阵势颇为壮观。

  此次发现的一号车坑与一号马坑属于一号墓的陪葬坑,位于一号墓的西部,二者东西向并列。其中,一号车坑长32.7米,宽4米,葬车28辆,实体车25辆,还有以车毂、车轴代表意义的车辆3辆。

  走进车坑,记者看到,车的排列方向为东西纵列式,一字排开,这与楚国常见的横列车阵不同。其中,东面的车保存较好,有彩绘图案,出土的铜质车器较多。

  一号马坑则长9米、宽8米、深2米,葬马49匹(可能还有3匹被盗挖破坏)。马匹是被杀死后乱葬在坑中,马头骨多见两个一组的现象,推测车坑中的马车多为两匹马。本次发现的一号车坑与一号马坑,对研究曾国马车的结构以及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省考古所研究员曹文新说,车坑底部发现有柱洞,说明当时在建车坑时搭有临时车棚,可以说是最早的车库。另外,在马坑左侧有一座小型墓葬,从分布位置推测,可能是管理车马的人的墓葬。

  主墓墓室发现一把残戈,考古人员初步推测:墓主人为曾侯絴白

  郭家庙墓地考古挖掘现场

  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规格很高,墓主人到底是谁?昨日傍晚,考古人员在主墓墓室的泥巴中发现一把残戈。根据这把戈,考古队初步推测,墓主人可能就是此前出土青铜戈铭文中的曾侯絴白。

  本次考古发掘总领队、省考古所所长方勤介绍,陪葬礼器墓发现有两件曾子鼎铭文铜器,可知郭家庙墓地是曾国高级贵族墓葬。此外,一号墓还发现有大型乐舞遗存,附葬车坑、马坑规模宏大,且墓地布局和方位符合常见国君墓地的特征,这些都说明该墓地级别较高,应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侯墓地。

  考古人员、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张翔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在郭家庙,农民犁地时犁出一把春秋早期的戈,其上铭文有“曾侯絴白”字样。而昨日新出土的这个戈,其残存的三角锋、直缘特征是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常见制式,与有曾侯絴白铭文戈模样相同。(《楚天快报》)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诈骗曝光
白癜风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aoyangzx.com/zyls/513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