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去哪里?死亡会不会痛?为什么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别人?死是不是睡着?我还能看到死去的他吗……当孩子忽闪着疑惑的眼睛,将这些叮当作响的问题摆在我们家长和教师面前的时候,死亡教育,已无可回避。
疫情期间,孩子们很大程度上“见识”了死亡,在此时期死亡教育就显得更加必不可少,而死亡教育,正是教孩子们,也包括我们自己,正确认识死亡,懂得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感谢父母、感激每个擦肩而过的生命。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死亡”的认识
小宝宝(3岁以前的部分孩子)
1.虽然孩子特别小,还是会对周围悲伤或者愤怒的氛围有察觉。
2.小宝宝可能会选择大哭来表示自己的情绪。
如何向孩子解释: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狗、小兔子,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
学龄前(3-6岁)
1.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他们认为死亡是可以返回的,他们认为自己做些什么死去的人就可能会回来。
3.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身体症状,例如肚子疼。这其实是表示他们需要关爱。
如何向孩子解释:家长可以说“这个人坏了,没法恢复了”。比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育状况,告诉孩子,这是地震把房子震倒了,房子很重,人被房子压得不能动弹,然后就病得很厉害,最后救不活了,这跟家里的玩具、灯泡、洗衣机等坏了、修不好了是一样的道理。
死亡教育要用儿童可接受的方式开展
对于死亡,有些孩子在认知上存在偏差。我们需要着重告诉孩子的是:生命只有一次。
他有他的珍贵性——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珍贵的,每个生命的过程是有限的,每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
他有他的特殊性——人的生命是种生命和类生命的统一,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是肉体和精神、理性和感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他有他的发展性——在生命生成过程中,人的生命表现出特有的自觉、自为和创造,具有自主性和超越性的发展。而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不可逆转。
在开展死亡教育时,我们尤其要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既要考虑到儿童“想”知道什么,又要考虑到儿童“能”知道什么,还要考虑到儿童“该”知道什么,达到死亡教育目的,同时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间接伤害。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张淑美博士曾针对“如何处理儿童对死亡的疑惑”提出“五诫”:
◆1.勿说死者只是睡着了——因为睡着了通常会醒来,以死者安睡的说法来安慰儿童,易使他们不是一直在“期待”死者“醒”来,就是害怕自己会不会睡着了就是“死”了;
◆2.勿说死者并没有真正死了——儿童不太能了解抽象的比喻或安慰之词,仍应告知其事实,以免他们更愤恨或怀疑亲爱的家人没有真正地死,为何不回来看他;
◆3.勿说死者是去旅行了——旅行是会回家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儿童愤恨死者为什么不告而别,一去不返;
◆4.勿说死者是被上帝(神明)带走了——此说易使儿童视上帝(神明)为敌人,感到有罪或担心受到惩罚;
◆5.勿以“上天堂”或“下地狱”来比喻死亡——此说易使儿童纳闷,究竟挚爱的亲人是到天堂享乐,还是下地狱受苦了?若自己不是一个“乖孩子”,是否将来会下地狱?可能因此被担心、恐惧所扰。
世界各国孩子的“死亡教育”
美国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到年,已有多所中小学校实施死亡教育的课程。在“死亡课”上,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美国有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发行量已经超过万册,非常适合3岁至9岁的孩子。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为生机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
英国
在英国,皇家学院于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
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德国、法国
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出版了专业教材,引导人们以坦然、明智的态度面对死神的挑战。法国成立总统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生与死的社会控制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