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枣阳新闻
枣阳文化
枣阳名人
枣阳历史
枣阳旅游
枣阳习俗

广东籍八大名将仕途轨迹和人生终局

青少年白癜风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yw/140326/4361532.html

自古,位于岭南一隅的广东避开了中原的纷飞战火,因此,极少产生名将。由晚清到民国,孙中山先生从这里引领出大批辛亥志士,随着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展开,粤籍将领开始书写传奇。抗战中,粤籍将领更是取得出色战绩。据悉,战时担任方面军、集团军副主官以上职务的粤籍将领超过10位。本文选取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中位阶最高、战功突出的8位粤籍将领,记述其抗战风采,以表怀念。

一、张发奎

张发奎(年9月2日-年3月10日),又名逸斌,字向华,出生于广东省始兴县,汉族客家人,军事家、曾任香港崇正总会名誉会长,是旅居香港的客家总会发起人。曾获授“青天白日勋章”(号)、首批“抗战胜利勋章”、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奖章。

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年任第十一军军长,为第二方面军上将总指挥。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粤北战役、桂柳会战等战役。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指定为华南战区受降主官。年10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著名的抗日名将,有“中国铁将军”的盛誉。

主持两广抗战期间,张发奎参与指挥了粤北会战、桂南会战、桂柳会战等一系列重要会战。在第一次粤北会战中,他采取主动出击,制敌于先的手段,调集所部向日军进攻。经过苦战获胜,粉碎了日军进犯粤北的企图,确保了临时省会曲江的安全。可惜的是,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大势下,像粤北会战这样的胜利,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总体态势。特别是,面对国民党内激烈的派系争斗,张发奎根本就无力有效调度战区内的其他军事力量,唯有在风雨飘摇中勉力维持着两广抗战大局。

张发奎治下的两广地区,对共产党员的容忍度很大。他曾称,只要是抗日的,不管什么党,我都欢迎。他的部队里,有一支“战地服务队”,一些共产党员几乎以半公开的身份活动。“皖南事变”后,各战区长官纷纷表态反共,唯有他未置可否。张的这种态度,令两广一带的抗战氛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状态,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此也没有像其他区域一样发生大规模的摩擦。

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年3月病逝于香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专门致电其家属以示慰问。

二、薛岳

薛岳(年12月27日—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汉族。薛岳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3-4],曾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的总统自由勋章和国民政府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在长沙会战中自创天炉战法,该战法歼灭日军十万之众,有效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此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一次十分重大的胜利。

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薛岳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学习,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年(民国七年),参加孙中山新建立的援闽粤军,任司令部上尉参谋,不久任第一师机关枪营营长;年(民国十年)5月,薛岳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第三营营长,成为著名的粤军“三剑客”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与红军多次作战。抗日战争中指挥了四次长沙会战等著名会战,时有抗日“战神”之称,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抗战开始,这位以“善战”著称的将领迎来军事高峰。8年中,正面战场曾展开10余次大会战,薛岳参与指挥了其中最重要的7次。他奉命死守上海,以劣势之兵顶住日军长达数月的狂轰滥炸。他在赣北的万家岭地区部署重兵,伏击孤军深入的日军,重创王牌师团。此战,被誉为与平型关、台儿庄战役齐名的抗战初期三大胜仗之一。

武汉会战后,薛岳坐镇长沙,组织4次艰苦卓绝的长沙会战,力阻日军西进南下,使战局得以在湖湘大地相持。据悉,第一次长沙会战前,蒋介石没把握守住长沙,一夜之间9次打电话给薛岳,叫他撤退。谁知,薛岳固守的意志很坚定,放出“长沙不守,军人之职何在”的狠话。最终,蒋介石被打动。长沙会战让薛岳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面对来敌,他独创“天炉战法”,主动后撤,让出空间,令后撤之军绕到后面对敌军实施有如“天炉”一般的包抄攻击。他还下令将原有道路破坏,动员老百姓把粮食藏起来,使得日军机械化部队在泥潭之中无法前行,就地补给也跟不上,完全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前三次长沙会战,大提全国军民士气,也令中国战场在国际上积弱不堪的观感得以一扫而尽。为此,外媒将薛岳与陈纳德并称为远东战场的两只“老虎”,一只是天上的“flyingtiger”,另一只是地上的“runningtiger”。

年,薛岳在海南岛战役中任海南防卫总司令,战役失败后撤退至台湾。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先后给了薛岳几个虚衔,如“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国国民党改造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行政院政务委员”等。两蒋父子固然执礼甚恭,但并不授予实权。薛岳无兵可带,无仗可打,百无聊赖,多半闲居在台湾南部嘉义乡间,过着半隐退日子。

曾任台湾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年5月3日逝世于台湾,享年岁。

三、黄琪翔

黄琪翔(年~年),字御行,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著名爱国将领,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在国民党粤籍高级将领中,黄的左翼色彩明显。在上世纪20年代那轮反共高潮中,大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都积极清共,唯有他态度纠结。广州起义后,国民党内检讨整个事件时,特别对他的“容共”行为表达强烈不满,并声讨他。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黄琪翔被蒋介石起用,参与淞沪抗战。年,他出任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11集团军总司令,参与指挥枣宜会战。年5月,日军以5个师团重兵向枣阳、宜昌进攻,企图在攻占宜昌的同时,趁机聚歼第五战区的主力。作为正面迎击日军的主力,黄琪翔在枣阳作了周密部署。然而,就在日军杀过来之时,本应在侧翼协防的汤恩伯却不听战区司令李宗仁调度,不战而退,使得枣阳完全暴露于敌军面前。即便是处于如此危险的境地,黄琪翔也没有退却。他下令第师力战数倍于己的日军,尽量牵制日军,好让主力及时转移,适机再战。在他的激励下,第师打得异常惨烈,自师长以下几乎全部阵亡。20天内,枣阳几经易手,最终被日军占领,随后,襄阳、宜昌等地相继失守,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枣宜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枣宜会战失利,参战部队无法精诚团结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此,黄琪翔产生出一种“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痛感。他感叹道:“若有当年第四军在手,我对抗战不至于毫无办法。”

抗战胜利后,黄琪翔发表公开声明:“从此退役,决不参加内战。”从此,他彻底退出军界,投入民主运动的洪流,留下“民主将军”的美誉。作为著名民主人士和农工民主党创党领袖。

年8月间,黄琪翔在香港宣布拥护中共政权。黄琪翔在中共组织安排下携眷北上,回到北平,以特邀代表资格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建国后,他历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国家体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以实际行动拥护抗美援朝和民主改革,为国家战后重建事业,特别是中国的司法和体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年,黄琪翔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时期,黄琪翔再受人身冲击,于年12月逝世,终年七十二岁。年,黄琪翔被平反。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对黄琪翔的抗战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他90、、周年诞辰都举办了相关纪念活动。

四、余汉谋

余汉谋,肇庆高要人。年,粤军中的后起之秀余汉谋凭着在陈济棠反蒋时的临阵倒戈,取代陈氏,成为“广东王”。

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一带登陆,广东战役打响。17日,余汉谋部署广州防务,摆出决一死战的姿态。然而,仅仅与日军周旋了4天,他就率部撤退了。对此,广州百姓很是不满,讽刺其“余汉无谋”。广州失守后,余汉谋深以为辱,常饮酒痛哭,发出“广州在广东军人手上失掉,要由广东军人手上收回”的壮语。事实上,余汉谋也配得上“知耻而后勇”这句话。抗战中,粤战7年,国民党军队一直处于被动,仅有两次粤北会战堪称扬眉吐气。这两次会战,都与余汉谋相关。

年12月上旬,日军集结近10万兵力进犯粤北。正面迎敌的,正是余汉谋的第12集团军。这一次,余汉谋决定殊死一搏,他致电蒋介石,声称要牺牲到底。此次会战一共打了1个多月,战况异常惨烈,第12集团军的一些主力团,减员近三分之二。最终,日军在付出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后退却。

年5月,日军再次调集重兵进犯粤北,企图全歼第12集团军,进而攻占曲江。在余汉谋的调度下,第12集团军由最初的消极应战转为主动出击,经过20多天激战,再次逼退日军,并毙敌余人。两次粤北会战,在整个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中虽算不上令人瞩目的大会战,但却是相持阶段华南战区难得的两次提升士气和稳定局势的胜利。

晚年,随蒋介石败退台湾的余汉谋仅仅担任一个战略顾问的闲职,任“总统府”战略顾问、“中央”评议委员等职。年9月授陆军一级上将。余汉谋晚年长期闲居台北北投郊区的家中,过着“种菜未容终老去,赌棋时约故人来”的悠闲生活。晚年空虚无聊,便皈依基督,成为虔诚的信徒,昔日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度早已荡然无存。年12月17日去世,终年85岁。在大陆,有关他的历史事迹也仅限于纯学术圈中讨论。

五、罗卓英

罗卓英(—),字尤青,号慈威,国民党陆军上将。年3月19日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7岁入乡私塾读书,年毕业于该县官学,次年入大埔中学。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抗战期间,因指挥上高会战取得大捷,获授“青天白日勋章”。

罗卓英早年参加东征、北伐及中原大战等役,由下级军官累升至国军第11师师长及第18军军长,并积极参与江西剿共。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之罗店争夺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仁安羌大捷、平满纳战役等重大战役,历任第十六军团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5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次长、青年军总监、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大会代表。抗战胜利后,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年晋升为陆军上将。年8月赴沈阳,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主任陈诚)。

作为蒋介石倚重的将领,罗卓英在抗战中可谓身经百战,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术杰作”的上高会战,无疑是他军事生涯的代表作。年3月15日,日军集结重兵进攻江西的上高地区。重庆统帅部决定,就地迎战,打一场对来犯日军的围歼战。蒋介石把此战的前敌指挥权交给了罗卓英。面对分三路杀奔而来的敌人,罗卓英部署了三道防线。在战术上,他采用“磁铁战术”,将整个战役分为诱敌深入、迂回包围和反攻追击三个阶段。经过一周激战,孤军深入的三路敌军基本上按照部署被在各道防线的国民党军队包围。经过一番拉锯,补给跟不上的日军出现疲态,开始溃退,3月25日起,会战进入反攻追击阶段。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开始占主动,以优势兵力追击日军,相继收复多个县城,并于4月9日前后将日军逼回到3月15日前的位置,龟缩在南昌不敢动弹。此一战,打破了抗战以来逢大战国民党军队数量数倍于日军而不胜的怪圈,歼敌上万,大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上高会战后,罗卓英曾出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参加滇缅抗战。然而,由于与总指挥史迪威不和,他在滇缅并未取得突出战绩,最后被蒋介石调回国内。

年2月,随陈诚离职南下,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协助陈诚经营台湾,改编整训败逃的国民党军队。金门战役初起,罗卓英与胡琏从台北抵达金门,原意以胡琏取代汤恩伯与李良荣,惟正值战事激烈进行,罗卓英以第18军老长官身份于旁督战。不久,长官公署撤销,改任台湾政权“总统府”战略顾问、国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职。

晚年的罗卓英闲居台湾。年11月6日,因患糖尿病逝于台北。对于罗卓英的历史回顾,主要限于讨论、纪念上高会战的各类活动。另外,其家乡大埔,罗的事迹亦入选了当地纪念馆。

六、李汉魂李汉魂(—),字伯豪,汉族,广东吴川人。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年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游历考察欧洲、拉丁美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年春去台湾,出任台湾当局总统府上将参谋长,后任内政部部长。年曾回北京、广东等地探亲、访问。著有《岳武穆年谱》、《欧洲散记》等。年5月下旬,徐州会战接近尾声,日军意图扩大战果,派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切断陇海线,从后面包抄参加徐州会战的国民党疲惫之师。作为陇海线上重要据点,罗王砦成为焦点。督师郑州的蒋介石给李汉魂下了拼死夺回的死命令。由于日军武器先进,战斗力强,参与围攻的第64军打了一整天也无法推进。此时,几辆火车呼啸而来,李汉魂想出办法:利用火车当做活动堡垒,杀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于是,他选出敢死队,配足火力,乘火车直插车站。这一招果然奏效。日军被敢死队一冲,乱了阵法,仓促退出。经过血战,第64军以死伤人的代价,攻下罗王砦。年7月下旬,日军攻下九江,继续西进,企图扫清武汉外围的中国军队。为此,国民党军队必须固守南浔铁路沿线,第64军正是正面固守的主力之一。南浔保卫战打得很胶着,持续数月,日军更是在战斗中投入毒气。作为军长,李汉魂连续三夜没合眼,身患重病不下火线。战斗结束后,蒋介石特地嘉奖李汉魂,邀请他到武汉共进午餐,并授予他华胄荣誉奖章一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还颁发给他“忠勇无双”锦旗一面。年12月,国民政府撤换守土不力的吴铁城,李汉魂接任广东省政府主席,这位打出声威的抗日名将就此离开疆场,开始了长达6年多的地方主政生涯。

抗战胜利后,李汉魂调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后到欧美考察。年元旦,李宗仁代总统职,他应召回国任上将参军长:3月,何应钦继孙科组阁,李汉魂任内政部长,不久,辞去职务,转道香港赴美定居,年应廖承志同志的邀请回国访问,并受到邓小平接见。年6月30日病逝在美国纽约。骨灰由女儿李浈带回祖国安放在广东韶关古刹——南华寺。

在大陆史学界,有关李汉魂的研究较多,他的故居受到文物部门保护,其不少极具史料价值的照片亦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机构收藏。七、吴奇伟

吴奇伟(年—年7月10日),字晴云,号梧生。广东大埔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北伐名将、抗日名将。

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1期毕业。北伐战争中,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六团参谋长、第三十四团团长、第十二师师长、第四军军长。年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在上海嘉定、罗店一带前线,在大场与日军浴血奋战三昼夜,歼敌数千,其部队第四军因此获得“铁军”称号,吴奇伟也获得了“抗日铁军之母”的称号。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九战区前敌总指挥、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等职,先后在粤赣、湘鄂等地对日作战。先后指挥万家岭战役、鄂西会战取得大捷,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抗日战争胜利后获颁抗战胜利勋章。

抗战胜利后,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武汉行营副主任,华北“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徐州绥靖公署、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年任民革中央执行委员。年5月在广东东江地区率部起义,同年吴奇伟作为华南解放军代表之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年7月10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3岁,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吴奇伟的抗战功绩被予以充分肯定,在纪念淞沪、武汉、鄂西会战的活动中,他的事例也被广泛提及,并入选了相关纪念馆。

八、邓龙光

邓龙光(—),别号剑泉,茂名人,年1月授陆军中将,广东抗日四大名将之一。

年12月初打响的南京保卫战打得极为窝囊。12月12日,原本打算破釜沉舟的主帅唐生智突然下令撤退,正在各条战壕血战的国民党军队顿时陷入混乱。十万将士,要么丧命,要么被俘,逃出生天者,仅及三成。从南京全身而退的3万余人中,由叶肇第66军和邓龙光第83军组成的粤军是较为成功杀出来的。接到撤退命令时,两位长官当机立断,命令两军合成一军,以66军打先锋,83军殿后,从光华门就地突围。与其他挤在一起等待过江的国民党军队不同,这支用粤语高喊口号的部队,从战壕中横空杀出,令面前的日军猝不及防,一下子愣住了。就这样,包围圈被撕开,广东子弟兵硬是从被日军围得像铁桶一般的南京城中杀了出来。这段用铁血、胆气和智慧书写的突围历程,可以说是南京保卫战中最值得书写的一大亮点。年冬,桂南会战爆发,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然而,邓龙光的表现却不错,他的阵地不仅没失,反而予敌以重创。在战事检讨会上,包括白崇禧、陈诚在内大批高级将领被问责,邓龙光则被嘉奖。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大会战,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与之相反的是,在柳州保卫战中,邓龙光部拼死抵抗,迫使日军不能够按原计划攻陷柳州,再次成为了大溃败中的一抹“亮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去台湾,续任“国大代表”。年4月免战略顾问职,兼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旅台期间,生活艰难,曾接受蒋介石10万元新台币赠款。

年2月3日,病故于台北。邓龙光一生得其长辈教导,得益匪浅,自小养成平易近人的性格,各保家卫国的观念,其位高至不忘本,深受当地人赞誉。据当地老一辈回忆,邓司令回家省亲时,从来都是骑马到梅江河堤下河堤后,即下马步行,从不骄傲自满,足见其不挠民,爱民之情。

邓龙光在抗日救国运动中,领导其部下积极抗击日军侵略;在国家、民族利益何去何从大是大非的紧急关头,立场坚定,屡有建树,并为促进国共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年后,邓龙光任陆军第2方面军副司令长官,广州行辕第一副主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年经香港到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参与编著《第四军纪实》。

年2月3日邓医院逝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aoyangzx.com/zyls/835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