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8日讯(记者万建辉)5月18日上午,作为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重要组成部分,“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北馆二楼临展厅正式开展。
为何省博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不在此次展览中?本次展览策展人魏冕解释,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时期编钟集大成者,是音乐性能完善、铸造工艺精美的代表性中国早期乐器,代表礼乐文明的巅峰,此次展览当然不能少了它。考虑到曾侯乙编钟体量庞大,且在省博新馆,工作人员会提示观众移步新馆曾侯乙展厅前往观赏。
曾侯乙编钟代表礼乐文明的巅峰?外省网友对此表示异议。记者注意到,此次展览,到底哪个省的文物最厉害,此话题引起网友热议。
此次展览共展出件展品,展品来自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等省份。其中来自湖北的展品超过半数,它们来自湖北枝江、崇阳、随州、枣阳、天门等地市。
主办方介绍,这些文物完整梳理了早期乐器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礼乐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形态特征,见证礼乐制度的初创到成熟,它们在中华文化发展不同阶段都扮演了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因此来自各省的先秦乐器各有千秋,很难类比它们的重要性。
以出土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骨簧为例,它产生于距今约年龙山文化晚期。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骨哨和骨管带给先民单音、音程的感性认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骨簧带给人们谐音、和音的感性认识,它比单音听上去美。通过演奏骨簧,先民掌握了从谐音列中筛取自然音程,演奏曲调的方法,这是音乐史上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因此骨簧的价值是独特的,是其他乐器无法取代的,其他乐器,包括曾侯乙编钟,都与之没有可比性。
再如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师古寨山顶的铜质象纹庸,它铸造于商代晚期。它是击奏体鸣乐器,合瓦形,中空,无舌,口朝上执柄,以撞木或钟槌击奏。庸为甬钟的前身。商、周之际,庸过度为甬。周代,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组合甬钟,成为编钟。因此,不能因为编钟精美、奏出的乐声优美,就否定庸钟的重要性,没有庸钟,或许古人演化不出来编钟呢!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