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近年来,襄阳市教育局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责任包保制”,对贫困学生家庭进行精准资助。在新建改扩建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坚持送教下乡,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
不让一名学生因困难而失学
歇马镇中心学校八年级学生小瑞(化名),是保康县歇马镇官斗村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小瑞的母亲患精神疾病,父亲病逝,生活的重担落在年迈的外公身上。歇马镇中心学校联系一家公司,为小瑞争取到每学期元的资助金。
小雪(化名)考入枣阳一中时,仅靠父亲种少量田地及打零工挣钱养家。学校为她申请了各类资助,高中3年共享受各项资助资金元。其中,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扶贫资金元。去年高考,她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市学生资助和学校后勤服务指导中心介绍,我市通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发放资助政策明白卡等形式宣传资助政策,要求各地各学校各班级广泛宣传资助政策,确保政策知晓率达%。同时,进一步简化认定程序,保障资助对象精准识别、精准资助,定期与扶贫、民政、残联部门开展信息比对认定工作;进一步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责任包保制”工作,各包保责任人每学期家访次数不低于3次,全方位跟踪管理。
近年来,我市教育部门全面有效落实国家和地方学生资助政策,惠及从学前、义务教育、高中(含中职)到大学各学段需要资助的学生,应助尽助、精准资助,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年,各级各类资助资金超1.3亿元,累计资助人数达16万人次。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自年国家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以来,我市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扎实开展“全面改薄”工作,义务教育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谷城县石花镇街道中心小学原有两栋砖混结构教学楼,墙体有裂缝,且严重缺乏各类功能室;运动场地势较低,加上排水不畅,场内长期积水,杂草丛生。近年来,在“全面改薄”政策的支持下,该校实施了多个建设项目。年维修一栋教学楼并新建一栋教学楼,年新建综合实验楼,年新建运动场及校园排水管网。如今,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学校学位供给充足,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消除了大班额现象,有效缓解了石花镇区学位供给不足问题。”该校负责人欣喜地说。
南漳县城关镇金庙初级中学是南漳县城关镇境内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如今,经过改造后,生源数量大幅提升,较年增加近人。
市教育局介绍,我市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年至年投入资金24.2亿元,用于实施“全面改薄”计划,新建改建校舍、运动场、校园配套设施,购置学生用床、图书、学生桌椅、计算机、教学仪器等。目前,我市正在组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加强农村“两类学校”建设。其中,年全市安排个项目、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寄宿制和小规模学校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送教下乡为扶贫扶智助力
要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今年4月20日,市讲师团组织了针对保康县黄堡镇中心学校的网络送教,共有名教师参加此次培训。送教活动中,樊城区名师、市第四十五中教师张娟主讲了《卖炭翁》一课,隆中名师、樊城区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刘用哲作了专题讲座《诗歌教学中的不隔之美》。“授课形式生动活泼,互动性强,通俗易懂。所有参与听课的城乡教师都感觉受益匪浅,既学到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又开阔了视野,明确了以后诗歌教学的方向。特别是保康乡镇教师通过观摩对比城区课堂,反思出自己平常教学中的不足,有利于以后常规教学的改正和提高。”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陈兴明说,今年以来,我市已开展十多次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网络直播培训和“襄派教育家”云端论坛,受益乡村教师达1万多人次。今后,他们将对口建立经常性帮扶机制,名师工作室结对帮扶扶贫点学校,进一步加大对扶贫点学校的送教频率,建立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扶贫扶智专业发展机制,提高质量与效果,扩大送教覆盖面,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
我市还通过招聘教师为学校增添新鲜血液。今年,省委编办、省人社厅下达义务教育教师增人计划人,市委编办、市人社局下达市直高中增人计划人。目前市教育局正组织有增人计划的学校开展岗位设定工作。同时,协同编制部门完成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工作。市委编办根据教育资源紧缺状况,对教师编制资源进行区域调配,分别为市直、樊城区、高新区、东津新区增加学校教师编制30名、名、名、名。
通讯员杨松
特约撰稿人陈建波
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