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沿革
张家集镇地处襄阳古城东(略偏北)约40公里(襄州区政府驻地张湾东约30公里)的滚河南岸,东与枣阳市七方镇(偏北)、琚湾镇接壤,南与襄州区黄龙镇、峪山镇比邻,西与东津新区相连,西、北两边与双沟镇交界。
张家集(即张家集镇政府所在地)依滚河(北)岸边等地理优势,过去叫张家店,因张姓人家在此开店铺而得名。后来,由于居民越聚越多,形成了集镇,于是便“张家集”了。
清光绪年间属东乡,宣统年间属第八区(双沟),民国十九年()属第五区(双沟);民国25年()属第五区(双沟);年1月属第八区(双沟);年8月设张集区;年9月称襄阳县第十二区(张集);年12月复称张集区。年3月,张家集区被撤销,并入双沟区(滚河南岸部分划归峪山区,后又划归东津区);年3月,恢复张家集区建制:下辖原双沟公社所辖的张集、张咀、官沟三个管理区,黄龙公社所辖的高庄管理区(加上峪山公社所辖的施营村、新白村,后改为杨庄乡)、东津公社所辖的打伙管理区共5个乡。年9月改称张家集镇。
张家集镇共辖30个村(社区),即:张集社区、郭湾村、张咀村、何岗村、孟集村、何营村、史畈村、周垱村、韩集村、方寨村、汪庄村、宋营村、张集村、杨榜村、中营村、王岗村、官沟村、李营村、邵棚村、聂岗村、梅铺村、施营村、新白村、王营村、刘寨村、韩岗村、徐窝村、高庄村、黄洼村、范湾村。
地形与交通
张家集地处南阳盆地南缘,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部为丘陵,北部为岗地,滚河沿岸为冲积小平原。唐白河从其西部边缘流过,其支流一一滚河,自东而西,贯穿全境。境内还有官沟水库、陈家垱水库等中小型水库13座,另有滚河百里长渠、熊河西干渠、官沟东西干渠和大岗坡一级泵站南干渠。
境内福银高速公路、孝(感)襄(阳)高速公路、双(沟)黄(龙)路、张(家集)陈(湾)路和汉丹铁路穿境而过;北距国道9公里,西北距襄阳机场约20公里,西南距襄阳东站(高铁)约25公里,西距唐白河主航道约20公里。构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张家集周垱村小麦机收滚河与防洪
滚河,长江水系汉水支流之唐白河的支流,古称白水。它和白河、唐河、淳河等属于襄阳的东部水系,发源于大洪山脉枣阳大阜山,向西南流经兴隆,再南与昆河水会流,又西流经吴店、梁集、琚湾、蔡阳,在楸树井南出枣阳境,经襄州区的张家集、孟集至东津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唐店村西注入唐白河。
滚河全长公里,在襄州区张家集镇内长达42公里。支流大部在枣阳境内,主要有:沙河、熊河、华阳河、清潭河、伍河等。
资料记载,清代年间(——),滚河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5次,平均18年一次。
滚河河道由于两岸没有防洪堤防,发生洪水时,在河床窄的地方和低洼的河岸很容易出现洪水翻岸和漫溢。加之河岸两侧岸坡没有护砌,致使岸坡崩塌严重。河床由于受泥沙淤塞严重、局部抬高,特别是大的河沟入口严重淤塞,成为河道行洪障碍,造成河道排水不畅。河岸泄水建筑物数量也严重不足。
年8月,受上游泄洪影响,张家集段滚河水突然暴涨,张家集镇地势较低的农田、村庄一片汪洋。张家集大桥被淹没,导致省道双黄公路交通中断。张家集镇区,部分路段积水成灾,最深处达60厘米。张家集中学操场全部被淹,校外马路积水至膝盖。
年张家集涨水年,政府投资多万元,对滚河流域张家集段河道进行了治理,提升了滚河防洪能力。
年,为实现村镇道路区域循环,方便滚河两岸民众出行,政府投资余万元,在张家集镇区滚河上架设滚河二桥。滚河二桥连接南岸的梅铺村和北岸的张集村。该桥为一座七孔标跨20米的预应力空心板桥,全长米,宽12米。
滚河二桥动工刘秀与滚河
传说,西汉末年,王莽四十万大军围困了昆阳城(今河南叶县),欲一举消灭城内的农民起义军。当时城内只有几千守军,城池危在旦夕。城里的义军首领经过商量,决定派刘秀突围,以求援兵。刘秀一出昆阳城,便被王莽盯上了。
这天黄昏时分,刘秀跑到一条小河边,急忙跳上一只小船,拼命向南岸划去。待登岸回头一望,人喊马叫,杀声震天。王莽率兵已追至北岸。
刘秀望着悠悠西去的一河流水,想怎能阻挡王莽追兵呢?顺口说道:“要是这河水像滚烫的开水一般,那该多好哇!”他刚一说罢,只见眼前的河水,竟像被熊熊烈焰烧开了似的,瞬时热浪滚滚,沸沸扬扬,河面上浓烟大冒。
隔着滚滚沸水、热浪滔天的河流,王莽站在河的北岸,眼巴巴地看着刘秀渐渐远去,心急如焚,可他只有望河兴叹:“天不助我也!”
传说,这便是“滚河”名字的由来。
古遗址与古墓
老坟坡遗址,东距韩家营约1.1公里,北至聂岗村约1.2公里,西南
约米处为双(沟)黄(龙)公路。属张家集镇宋营村所辖。
该遗址地处滚河北岸冲积平原的一台地上,台地略高于四周1米,遗址范围呈正方形,边长约米,东临滚河一小支流,自断面处可见文化层厚约2.3米,其内夹杂有大量红烧土碴(块)及残碎陶片。地表现为耕地,南部为一处现代墓地。
采集标本除一件石凿外,其余皆为陶器残片。陶片以夹砂红陶居多,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次之,兼有少量泥质红、黑陶;多素面,个别用篮纹、绳纹、附加堆纹、指窝坟、刻划方格纹装饰;可辨器类有鼎、杯、豆、盂形器、碗、钵、罐、瓮等。
该遗址分布面积较广,文化层厚,内涵丰富,采集标本多。其中鸭嘴型鼎足、喇叭状镂空豆圈足及盂形器等,具有屈家岭文化晚期风格;其余大部分则为石家河文化比较典型的器物。综观整个遗址,它应为一处以石家河文化为主体并含少量屈家岭文化因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年12月,襄州区文物管理处会同张家集镇人民政府,在遗址处树立“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刘寨遗址,东南距刘寨约米,南至汉丹铁路约米,东北临滚
河。属张家集刘寨村所辖。
该遗址地处滚河南岸一级台地上,高出河床约2米。南为连绵起伏的襄东岗丘,分布范围不清。从临河断面处可见文化层厚达70厘米,内含一定数量的陶器残片。因长期的河水冲刷,使遗址遭到严重的破坏。自断面处采集到部分标本,全为残陶片。包含有新石器时代及西周两个时代。
新石器时代遗物。该期遗物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多素面,个别饰附加堆纹、篮纹、指窝纹;器类有鼎、杯、盆等。
西周遗物。采集到的遗物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褐陶次之,泥质灰陶再次,有少量泥质红陶;多素面,少量饰绳纹、弦纹。可辨器类有鬲、钵,盆等。
该遗址因破坏严重,所采标本不多,但器物特征明显,窄扁柱足仰折沿罐形鼎、厚胎杯为石家河文化典型器物;翻沿截锥足分裆鬲则为中原地区西周中、晚期所常见,其时代当属此段。
邵家棚遗址,东靠双(沟)黄(龙)公路,南距姚家营约0.5公里,西至前刘庄约0.5公里,东南到邵棚村约米。属张家集镇邵棚村所辖。该遗址地处滚河北岸冲积平原的一台地上,台地高出周围约1米,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其范围略呈正方形,边长约80米。从遗址东部一水沟断面处可见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暴露有大量器物残片,从中采到部分标本。
采集标本除一件石器外,其余皆为陶器残片,其陶系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有少量泥质红、褐陶和夹砂红陶;多素面,个别用篮纹、绳纹、弦纹、刻划坟装饰;可辨器类有鼎、豆、钵、碗、罐、壶、瓶等。
该遗址采集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多索面,器形有圆锥足、宽扁足、仰折沿罐形鼎、仰弧折沿盆、小口高领罐、喇叭形高圈足豆、小直口壶、小平底碗等,这些特征同石家河文化风格几乎一致。由此推断,该遗址属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家河文化遗址。
梅铺遗址,西距梅铺村约0.5公里,南靠汉丹铁路,北连双(沟)黄(龙)公路。属张家集镇梅铺村所辖。
该遗址地处滚河南岸冲积平原之一不规则的台地上,南接连绵起伏的岗丘。遗址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60米,从铁路路基断面处可见文化层厚约1米。由于修建汉丹铁路,致使遗址损坏严重。所剩部分地表为农田。采集标本均为泥质灰陶残片;多素面,少量以绳纹装饰;可辨器类有豆、罐及瓦、瓦当等。
该遗址破损严重,采集标本不多,豆柄、罐口沿(也可能为鬲口沿)有战国风格,筒、板瓦则可能为汉代遗物,瓦当的形制为六朝时期。
铁庄遗址,东距张营约米,东北离双(沟)黄(龙)公路约0.5公里,西靠宋营村委会所在地一一铁庄,南至滚河约0.5公里。为张家集镇宋营村所辖。
遗址地处滾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其范围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70米,未见文化层。滚河一支流傍其东南缘而过。遗址现为窑场取土扬,其地层已被破坏殆尽。
自地表采集的标本皆为瓷器残片,多是豆青釉,质地粗糙,胎较厚,可辨器类仅有碗。根据标本特征分析,该遗址当为元代遗址。
姚家营明墓,东距双(沟)黄(龙)公路约0.5公里,西至下梁岗村约1.2公里,西北到前刘庄约0.5公里,南约百米处为姚家营。属张家集镇邵棚村所辖。
该墓坐落在滾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北高南低。传说它为明代当地富豪孟惠夫妇合葬墓,墓前所立墓碑上世纪“文革”中“破四旧”被毁。现存墓封土呈圆形,高约1.5米,底径约25米,表面现为耕地,保存完整。
张家集何岗村莲藕丰收
“集”与“寨”
张家集地处南阳盆地南缘,唐白河从其西部边缘流过,滚河自东而西贯穿全境,滚河沿岸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故这里人类居住早,聚集的人口多。
人口多,集市就多。
孟集,俗称混家集(不知何故)。东邻韩集,北邻孟庄,西邻北张咀,南隔滚河邻东津七里湾。孟集始建于明未。
过去,孟集可谓商铺林立、万商云集。滚河绕孟集而过,当时孟集东有上码头、西有下码头,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孟集是上至河南、下至钟祥、东至枣阳的物资集散地、交易地。
过去,孟集四周有寨河,寨墙上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寨河遗址犹存。寨北有泰山庙,寨东有杨泗庙、孟氏祠堂,老街内有百年槐抱椿(树)。
孟集孟姓第一代始祖孟应朝,明朝时从东律孟家巷(孟浩然故里)迁至孟集处(今孟集石桥上的古碑有记载),因此,孟集的孟姓为唐代诗人孟浩然后裔。
年,老孟集有一部分迁往“张陈公路”边和孟庄合并建了新街,成了新孟家集。
张集东接张庄,西邻张营,南连滚河,北靠小庄。因张姓人家居住,后逐渐形成集镇而得名,形成于明代。
朱集东接宋营,西邻方寨,滚河南连施营,北靠前黄营。因朱姓人家居住,后逐渐形成集镇而得名,形成于明代。
侯集东接任庄,西邻谭营,南连方寨,北靠周垱。因侯姓人家居住,后逐渐形成集镇而得名,形成于明代。
韩集东接宋湾,西邻晏前,南连何咀,北靠荣后。因韩姓人家居住,后逐渐形成集镇而得名,形成于清代。
由于历史上,战乱不断,土匪横行。为了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就建了不少村寨。
方家寨东接宋营,西邻韩集村,南连施营村,北靠汪庄村。因方姓人家居住于此,后建寨,故名。方家寨形成于清代。
东接兰湾,西邻王岗,南连丁湾,北靠韩岗村委会。因郭姓人家居住于此,后建寨,故名。郭家寨形成于清末民初。
李家寨东接王岗,西邻聂岗,南连杨榜,北靠小李家寨。因李姓人家居住于此,后建寨,故名。李家寨形成于明末清初。
孟寨东接徐岗,西邻石桥,南连孟庄,北靠史畈。因孟姓人家居住于此,后建寨,故名。孟寨形成于清代。
刘寨(前寨)东接邓湾,西邻后寨,南连韩岗村,北靠西乡。因刘姓人家居住于此,后建寨,故名。刘寨形成于明末清初。后分前寨、后寨。
双寨东接金冲,西邻黄洼,南连西王岗,北靠高庄。清嘉庆年间清军为镇压白莲教,在这里修建了两个营寨,故称双寨。
杨寨东接小单庄,西邻陈岗,南连范湾,北靠何洼。因杨姓人家居住于此,后建寨,故名。杨寨形成清代。
章寨东接小单庄,西邻陈岗,南连范湾,北靠何洼。南宋咸淳年间,蒙古大军为攻占襄阳,在滚河一线每隔大约七里建有土寨,封锁宋军北上,章寨处为战略要地,建有土寨。明朝洪武年间,章姓人家迁移至张家咀定居,后从张家咀分出,居住在土寨遗址处,故名章寨。
张家集韩营村土豆丰收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张家集镇耕地丘陵、岗地、河地三分。岗地、丘陵种植林果、粮油,可为养殖提供饲料;滚河两岸的河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发展蔬菜。按照“岗丘粮油果、河地扩种‘蔬’、家家都养猪”的思路,促增收。
张家集汪庄村葡萄园
张家集镇在种植以粮、棉为主,兼有蔬菜。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名镇、生姜种植百年镇和生猪养殖大镇。主要农特产有土豆、生姜、芥菜(大头菜)。
张家集周垱村稻虾植养
现今,张家集镇各项各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建设突飞猛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补注:
此文得到邹会生老师的斧正,在此深表感谢!
文中”古遗址与古墓“所涉及地址,方位等,由于地名、地形变化等原因,有一些与现在情形不符。由于资料不全、时间久远,加之缺少核对,遗漏、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图片来自网友或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杨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