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一种美德,阅读是一种智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里是中国汉城!
爱家、爱乡、爱故土,这是枣阳人具有传统性的一大共同特征。生活在今天的枣阳人是这样,生活在古代的枣阳人也是这样;普通的枣阳人是这样,为官为宦的枣阳人也是这样。其中,贵为皇帝的刘秀这位枣阳先贤,可以说是我们枣阳人的典范。
大量史料表明,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刘秀,与生活在现代的枣阳人的性格特点,几乎是一模一样。除了他身上独有的帝王风度、过人才智、超人胆略外,在一般枣阳人身上表现出的本分、厚道、实在、可靠、强悍、耐劳等,在刘秀身上也都无一例外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特别是他那爱家、爱乡、爱故土的浓浓乡情,至今仍影响着枣阳一代又一代人。
刘秀自幼就生活在他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舂陵白水乡,即现在的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在那里,他同乡亲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亲相助。史书称刘秀“乐施爱人”、“勤于稼穑”,就是说他不仅乐于帮助他人、同情他人,而且热爱劳动、娴于耕作、善于经营。灾荒之年,别人减产,他却丰收。每年秋收大忙以后,他便利用农闲时间,赶着毛驴把多余的谷物运往外地销售,经常穿梭于枣阳、新野、南阳之间,从而使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长期的农耕生活,使他与终日劳作的乡亲更为亲近,感情更为浓厚,对乡亲的愿望和要求也了解地更为清楚,这对于他日后君临天下,制定出一系列反映广大百姓意愿的政策、措施,显然是有极大帮助的。
刘秀为人谨厚,志向远大。随着王莽篡汉,时局变化,刘秀在家乡呆不住了,他需要到外部世界,到广阔的天地里求知求识,寻找改造社会的真理。就在王莽天凤年间,公元15年前后,他便只身来到了京师长安,进入太学,攻读《尚书》。在长安求学期间,他仍时时牵挂着家乡的一切,只要家乡有人去到长安,他都热情接待,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不但详细介绍所见所闻,还及时解答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后因家境困难,经济拮据,刘秀只好中途辍学,重新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家乡舂陵白水村,与乡亲们朝夕相处,过着他一直热爱着的农耕生活。
由于王莽暴政,致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百姓怨声鼎沸,天下不安,终于导致全国农民大起义。王莽新朝地皇三年即公元22年秋天,在绿林农民起义军西进北上的同时,刘秀兄弟乘时而起,其兄刘演在家乡舂陵,组织发动舂陵子弟七八千人,举起了反莽起义大旗。然而由于当时起义队伍中大家没见到备受乡亲信赖的刘秀,于是人心动摇,纷纷“逃亡自匿”,怕起义不成,反遭其害。正在此时,刘秀身着将衣大冠(即将军服),带着起义队伍,从宛城(今河南南阳市)浩浩荡荡回到舂陵,突然出现在众人面前,众士卒皆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于是大家安下心来,逃匿者纷纷回到起义队伍。
经过血与火的斗争,刘秀成功了,并登基成为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称帝后,他恤贫爱民,治国有方,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富国强兵的政策和措施,使国家走向了繁荣昌盛之路,而他则被誉为“三代而下”、“允冠百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语)的中兴之王。与此同时,日理万机的刘秀还时时情系故土,眷念家乡,其情浓浓,其意绵绵,无以言表。
刘秀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达对故乡以及乡亲的情意:一是多次千里迢迢从京师洛阳回到故乡与乡亲团聚,嘘寒问暖;二是以皇帝名义,发布赐恩诏令,给家乡提供优惠待遇。据史书记载,刘秀在位32年,先后回故乡舂陵的次数竟达5次之多。他每次回到故乡,总是一往情深地观田庐、游山水、访故归、祠园庙、祭祖坟、宴请乡亲父老,与大家促膝长谈,或国事、或家事、或故乡事。
千古流传的刘秀、习郁“君臣同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建武年间,一次刘秀回故乡,侍中习郁陪同,君臣在巡游襄阳城东苏岭山时,夜里同时梦见神鹿前来朝拜。鹿在古代比喻政权、爵位,寓意祥和美好,鹿鸣声也预示着君臣心灵相通。对君臣二人同梦的奇遇,刘秀以为吉兆,所以赐习郁为大鸿胪一职。之后,习郁建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即今鹿门寺),后人亦改称苏岭山为鹿门山。“君臣同梦”这段佳话堪称古代君臣间相处默契,和谐治世的见证。
刘秀以“柔道治国”的理念,就是在建武17年即公元41年10月,他第四次回故乡,在宴请乡亲父老的酒会上,说笑间脱口而出的。当时情景,史书记载十分生动:当宴会进行到酒酣耳热之时,在场的婶母们谈兴更浓,由于刘秀平易近人,他们无拘无束,笑声连连,十分开心,并直呼其名赞道:“文叔(刘秀的字)少时谨信,为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刘秀听后哈哈大笑,与大家同样开心,并顺口答道:“吾理天下,亦以柔道行之!”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从此,刘秀“柔道治国”的至理名言,成为千古传颂的美谈佳话。
至于对故乡的恩赐,刘秀突出办了两件事情:一是给家乡的行政区划升级。建武5年即公元29年,中原广大地区秩序已全面恢复,平定东方割据势力的战争也接近尾声,最后的全面胜利已成定局,在这一大好形势下,刘秀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新年过后,也就是建武6年即公元30年正月,刘秀便诏令以自己的祖陵章陵的名字,将故乡舂陵乡升格为章陵县;二是给自己家乡章陵县以特殊的优惠政策。刘秀诏令,对自己的家乡章陵县“世世复徭役,比丰、沛,无有所豫”,即比照先祖刘邦对故乡的优待办法,世世免除故乡百姓的徭役。
刘秀的家乡情不仅表现在他对故乡故土的眷念,对出生的地方和幼时生活过的地方,他也都念念不忘。公元前6年农历12月6日,刘秀出生在他父亲刘钦出任县令的济阳县(今河南商丘东南),幼时其父又调任南顿(今河南项城南)县令,他又随其父在南顿生活了一段时间。因此,他就把济阳、南顿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并且也曾多次到那里巡行探望。他每次回去,不仅热情接待、看望那里的乡亲故旧,而且总要设宴、赐恩,与大家欢聚一堂。
建武19年即公元43年秋,刘秀巡行来到南顿,在他父亲当年当县令的县舍内设宴,招待乡亲故旧,并对大家进行赏赐,宣布免除全县田租一年。对此,《后汉书·光武帝纪》有一段很生动的记载:“父老前叩头言:‘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识知寺舍,每来辄加厚恩,愿赐复十年。’帝曰:‘天下重器,长恐不任,日复一日,安敢远期十岁乎?’”这段话意思是说,乡亲父老对免除一年田租感到太少,要求增至十年。可是,刘秀十分为难地向大家解释说:“治理国家千头万绪,到处需要用钱,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只能是干一天说一天,我怎敢一下子许上十年呢?”大家说:“陛下怎么这样谦虚呢?实际上只不过是陛下吝啬罢了。”刘秀听了哈哈大笑,这才答应再增加一年。从这场对话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到,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浑然一体的情感,在刘秀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世人感叹。前后算来,刘秀对其出生地济阳县,先后三次诏令免除全县徭役8年;对于幼时生长地南顿县,先后两次诏令免除全县田租2年、徭役1年。至此,也算是完成了他对故乡故土、出生地以及生长地的回报。
贵为皇帝的刘秀,无论是布衣时,还是黄袍加身时,始终不渝地热爱着家乡、依恋着故土,而且不忘乡亲,知恩图报。他的这种浓浓的乡情、厚厚的亲情,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每一个枣阳人的心上,同时也突出地反映在今天每一个枣阳人的身上。刘秀的这种优秀的传统美德,必将在他的家乡,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汉城中国汉文化核心地标
华夏汉文化展示中心
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