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文艺
第81期
(总第期)
当你爱上了白水,世界也就会爱上你。
当你爱上了文字,内心就会更加澄净。
今日推荐圣龙山顶访天池
圣龙山顶访天池■张承明
在大洪山西麓有一座山叫圣龙山,山上的天池和茶叶都是远近闻名的。我作为枣阳人,一直未去看过,实为憾事。时值深秋,在友人陪同下,终于成行实现了这桩多年的愿望。
一
我们从枣阳城东南行40公里,来到王城镇的资山街,再往东沿着乡村水泥路行5公里,就到了圣龙山下的茶场,水泥路至此为止,开始走小路从山的西南方向往上攀登。翻过一个个山头,越过一道道峡谷,小路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陡峭,越来越难行。圣龙山主峰是枣东南的至高点,如鹤立鸡群,周围山连着山,重重叠叠,蜿蜒起伏,山势呈扇形从北向西、南、东南方延伸。正如民国《枣阳县志》载:“圣龙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上有天池,甘美不竭。山气磅礴,向西南行,南一支入随州,起大洪山,到安陆府城,为明兴献王陵;又东到京山、天门、汉川,凡汉水以北,郧水以西,方数百里山水,皆其远支也。西一支,起青峰顶,拂钟祥,掠宜城,指襄阳,驻于鹿门山,为汉水屏障,与襄阳城南诸山相望”。由此可见,圣龙山可谓是枣南众山之王。
圣龙山上生长的树木不多,也不高大,稀疏地长着松树、胡柞树、木籽树、板栗树等乔木,居多的是黄荆条、荆棘、五月果树等灌木。此时,分布在陡坡、峭壁、山涧的胡柞树、木籽树、板栗树及杂木,染成了一片片红、一片片黄,绚丽多彩。但大部分山坡已开发成了茶园,茶树是四季常青的,放眼望去,一座座山头、一面面山坡象铺上有斑马纹的绿毯子,又象大海的波涛,十分壮观。据随行的白水村支书胡全学介绍,由于这里气候适中,土质疏松,土壤中含有硒、锌等稀有元素,适宜种茶,人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此种茶、建场,现在茶园面积近万亩,生产的龙毫、龙芽、龙井、毛尖等茶叶远销外省市,龙芽、毛尖等省级名优茶入选《中华茶叶大辞典》。看着这绿色的茶园,令人不禁联想采茶时节,人们胸前挂布兜、双手麻利采茶的忙活场景,以及穿着大红大绿的采茶女和小伙,隔涧对话、对山歌的欢声笑语。
我们又爬过一个山头,向东南望去,圣龙山主峰就清楚地耸立在眼前。主峰分为北峰和南峰,两峰之间呈马鞍形,又很象骆驼的两个峰,但北峰略低于南峰,两峰都被石头墙以山就势地围着,这就是该山古山寨。寨内的植被明显比寨外的植被茂盛,仿佛山头上顶着一片彩云。我们顺着东南走向的山脊,往主峰继续前行。原本是一条羊肠小道,由于少有人走,时隐时现,有的路段已被密集的植物遮掩,我们用两手分开黄荆条和杂草往前走,翻过这个小山头,豁然开朗,再走过眼前的山坳,对面就是古山寨的入口。山寨口外的小路又窄又陡,只好用手抓住路边的小树往上攀登。这个入口在山寨的西南方向,宽度不到2米,寨墙就筑在山崖上。
二
走进山寨口,这里离北峰顶和南峰顶都有一段距离。寨内长的杂木已成林,还有密集的黄荆条、荆棘、藤萝和杂草等。我们计划从寨内走一圈,于是就沿着西边寨墙内侧的小路,穿过茂密的草木丛林,向北峰走去。山寨的石头墙保持的比较完好,寨墙是从主峰的西南角到西边,再到东北角,把峰顶围起来,山寨东面和南面的外边基本上是悬崖峭壁,只有几段豁口处筑有石墙。筑墙的石头是就地采取的,墙高因地势高低不等而不同,一般在3米多高。山寨何时始建,不易考定,从寨墙石头、墙缝材料的风化消蚀程度和入口过门石磨损程度来看,山寨已很古老。至于山寨的用途,据说是古时屯兵,后来成为当地百姓躲避战祸和土匪之所。这里地处随枣走廊、宋金交战区、南山与北面丘岭结点,又是枣东南的至高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古时在此筑寨屯兵是不足为奇的。
不一会就来到北峰下,又上行20多米,终于登上了山顶。北峰顶上呈龟背形,东高西低,地上土层较薄,没有长树,只有一丛丛的小灌木和杂草,也没有发现房屋基址一类的遗迹。值此秋高气爽之时,站在这枣东南最高峰上,居高临下,真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尽览方圆百里美景。
俯视山的西面,寨墙外边由于坡度不很大,土层又较厚,大部分山坡开发成了梯田式的茶园,对自然植被毁坏的程度较深。向远处望去,大大小小的山岭连绵直至远方,资山水库象一面明亮的镜子,镶嵌在群山之间,在阳光下泛着光。端拱山、观山和资山街等都清楚可见。据民国《枣阳县志》载:“端拱山在资山南迤西约五里。曰资、美其德也;曰端拱、昭其度也”。并说“观山寺在县东南资山店北门外迤东,明成化间建”。端拱的山名、地名仍沿用至今。旧县志说观山上有观山寺,观山的西边与资山街隔万家河相望。观山寺有明朝铸造的钟磬,寺庙在年枣阳解放以前就改成了国民学校,解放后拆去盖了街上的资山小学。
资山街是古老的小街,成书于宋宝庆三年()的《舆地纪胜·枣阳军》载:资山“其山深邃阔远,居于其间者可以耕种修竹大木,环山之民皆资焉,故以为名”。资山、资山街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人说“资山”是一座山的名字,但又查不到是哪座山;有人说“资山”是由人名而来的,古时有个叫“姚资山”的人,看到这里风水好、物产丰富,最先来此安家创业,繁衍后代,加之又移来居住的人多了,逐渐形成了集市,就叫“资山街(店)”。也有人说“资山”是一个区域的名字,指资山街周围群山的总称,因为旧志说“深邃阔远”、当地百姓能靠富饶的山货为生,若是一座山的物产恐不能解决许多百姓的生存问题。总之,资山街名字应是由资山而来的,这是其一。其二,资山街昔时是一个货物集散地。“资,货也”。周围群山的山货丰富,当地百姓拿着山货集中到这里交易,并吸引了周边县市的人来做生意。其三,资山街是枣阳昔时出东南、到环潭(涢水)、下汉口的必经重镇。在解放初期,这里还设有县级粮食等物资转运仓库。同时,资山曾是个美丽的古镇,有不少文人写诗赞美她。枣阳乌金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吏部主事王荣先在《观山寺后资山万家河即景》诗中赞道:“成就桃源好画图,一开栗里忘朝暮”。云南文化名人窦欲峻在清道光二年()任枣阳县令后,写《资山道中》诗云:“一村香稻一层山,几处人家傍水湾。水曲山幽真太古,桃源犹似在人间”。
站在北峰看北面山下,山势趋缓,山下即是低山丘岭,再往远方已是地势较平的山外了。北峰下向北2公里的地方,叫界岭,是枣阳与随县的分界岭。这里过去立有一块清代石头界碑,碑的两面各刻两个字,碑西刻着“枣阳”,碑东刻着“随县”,两县以此为界。这碑是枣阳资山人、清咸丰年间进士、光禄大夫孙长绂所立,他曾任布政使、巡抚,是正一品官员。据说,此碑在文革中被砸成了几块,现保存于随县环潭镇。从观山北脚下向东到界岭,是一条大约5公里远的山冲,名叫宋家冲。这条冲的南北地貌截然不同,北面是丘陵,南面是山区,可谓泾渭分明。宋家冲中段有个村庄,叫宋家大湾。从这个村庄到圣龙山脚下,也是一条山冲,有2公里远,是从北面登山的小路。这一线有小型水库,有险峻的山岭,还有弯曲的峡谷,自然风光优美。
北峰和南峰的东坡是随县环潭的地盘,从界岭到这北峰、南峰,至上杨家老湾的南山,再到清潭的猫子山,这一线是随枣分界线和分水岭。岭以东的水,流入随县环潭的涢水,经安陆、云梦后入汉江;岭以西的水流入枣阳滚河,至琚湾与沙河交汇,在襄州汇入唐白河,至襄阳市区注入汉江。北峰和南峰的东面是悬崖峭壁,极少长草木,山崖下有一、二条小山岭连绵向东延伸,渐远渐低,逐渐消失在远方。
三
北峰与南峰之间的马鞍形地带比较宽阔,我们走下北峰,沿着马鞍形的缓坡走向南峰,快到南峰的地方,是一大片荆棘林,我们拨开荆棘和茅草往南走,又爬了一段陡坡,登上了南峰。站在南峰上向南面看,主峰巅崖下是一层层、一片片绿色的茶园;往远处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群山,重叠起伏,长着松树的山岭如碧海波涛汹涌,长着胡柞树、木籽树、板栗树的山岭如红霞层林尽染。山岭或高或低,或陡或缓,或如牛角或如牛背,或金鸡独立或群龙聚首,形状各异,各显风姿。在万山丛中,有大大小小的村落庄园分布其间,有冲冲层层的梯田梯地点缀其间,有星星点点的水库垱坝镶嵌其间,更有忙碌的车辆人们穿行其间,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山水田园风光画呀!
从圣龙山的南麓向东南至钉子山下,又到凤凰山下,再到上杨家老湾南边的四方寨,这一条大山冲约10公里远,叫杨家冲,是方圆百里最长的山冲,也是有名的茶马古道。古时,依靠人挑畜驮把资山乃至枣阳的部分货物,从这条羊肠山路运到随县环潭,在码头上船再顺涢水运往汉口。杨家冲山路曲折狭窄、山高坡陡,十分难行。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穷苦的赶脚人,在这条路上淌过多少汗流过多少血,甚至累饿、坠崖命丧此路。现在用另一种眼光看这条山冲,是向东渐高,曲折幽静,山陡崖险,水流潺潺,奇木藤蔓,怪石横生,风景确实很美。后来,运输货物改为人力板车和牛马拉车后,路线改走宋家冲了,从宋家冲过界岭,经随县大碑店,再到环潭码头上船,然后沿涢水运往汉口。
杨家冲沿路两边山岭相连,其中有两座大山,即钉子山和凤凰山,两山之间有条小河叫白水源,是资山水库的上游,这里有山有水,还有千亩成片的黄桃树,风光秀丽,难怪人称这里“桃源”了。至于这两座大山,更是当地人觉得是神密的山。钉子山的山势险峻,怪石林立,直指天空,象钉子倒立着,故名。山顶有寺殿三间,解放后仅剩一间,于文革中拆毁。胡全学介绍,过去,在钉子山下的孙家老坟场里,有两座太监墓,人们于年在此栽橘子树时,把太监墓平整了,还挖出了一些墓砖、佛珠。此地怎么会有太监墓呢?原来太监墓是有来历的,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即明惠帝建文皇帝。在位4年,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就来争夺皇位,天下大乱,朱建文打不过朱棣,差点被烧死在皇宫里,幸亏被两个太监从大火中救出来,想起太祖曾有一宝盒,谓之在危难之时方能打开,打开一看,却是剃刀、袈裟、度牒,暗示要逃生必扮和尚。于是他们就从宫中地道逃遁,削发易服扮成和尚,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直到武昌。在武昌得到罗汉寺达玄和尚的帮助,用了声东击西之计,明里安排他们南去开元寺,暗里却指引他们3人沿汉江往北,逆流而上,去鄂西北山里隐藏。他们穿过人烟稀少的大洪山,来到随枣边界,见一山突兀,山顶有寨,一打听是圣龙山,山顶寨内有寺叫天池寺,有水池亦名天池。落难天子归隐圣龙山,龙潜天池遁形隐身,从此朱建文隐姓埋名,皈依佛门,潜心修行。
圣龙山与钉子山之间有一庄园叫王家湾(王姓是帝王的“王”),庄园内有学堂,一学识渊博的王先生任教,朱建文和尚常常下山化缘,时而光顾学堂。有一次,先生因事出门给学生留下作文题,学生见和尚谈吐文雅,知其有才,纷纷求和尚代写。先生一回来便知端倪,先生见和尚文采出众,人品不凡,便知是非常人也,于是劝其还俗,愿以女嫁之。天池寺主持也极力促成此事,和尚同意了,于是僧人之“僧”改成了姓氏之“孙”,暗含太祖之孙的本意。正是这段姻亲关系,在资山地区,孙王两姓后人同辈均互称“老表”,至今依旧。从此,孙家便在资山一带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历经数百年。朱建文和两个和尚死后,都葬在孙家坟场里了。这正是“圣龙山下生烟云,林深谷幽好避秦,山东道远不思蜀,王子乐为桃源人”。
钉子山斜对面的凤凰山,又叫凤凰脑,因山顶相似凤凰头部,加之古时山上盛长梧桐和松树,常有凤凰栖此而得名。山下有座寺庙叫转山寺,转字是由“赚”谐音改写的,此寺自古以来就香火旺盛。主要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资山街昔时是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之地,东南山民乃至洪山、环潭等地商贩到资山街赶集,往返需经凤凰山下。有一次,洪山镇有个朱姓客商到资山赶集,上午从洪山挑仔猪到资山街贩卖,下午采购些生活必须品带回洪山销售,当他走到凤凰山麓一块大石头旁时,突然头疼难忍,于是靠在大石头边上休息,但还是头疼厉害,汗流满面,实在忍不住了,他抱着头对着大石头自言自语道:“石头哇石头,你要是能叫我头脑不痛,我给你烧香磕头”。本是随口说的一句话,可说完不久,头真的不疼了。于是,他便继续上路回家了。晚上,夫妻间闲聊时老朱说到此事,妻子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便嘱咐:“你说的若是真的,证明该石不是一般的石头,应该是块仙石有灵气,既然你许了,而且仙石也应验了,你就应该兑现承诺”。于当月15日,夫妻二人买了香纸、鞭炮去给仙石烧香。渐渐地养成了习惯,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去上香。老朱从此做生意顺风顺水,越做越好。老百姓觉得他能发财肯定与给仙石烧香有关,认为是石头显灵帮了他。于是纷纷效仿他,若求财、求福甚至求子、求平安,初一或十五就去烧香。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了几百年,这里香火也越来越旺。当地老百姓就在这里建起了转山寺,由于历史上战乱、雷火等原因,此寺屡废屡建,现存的寺是当代兴建的。
四
回首看南峰顶上,地势平坦开阔,比北峰顶上面积要大许多,除了长着一片片茂密的乔木和灌木外,还遗留一些古迹。在山顶平地的中央,有一片乱石残砖和依稀可见的房屋根基,这就是天池寺遗址,该寺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兵火。民国《枣阳县志》载:“天池寺在县东南八十里圣龙山颠,寺前有池,水甘美不竭。相传,昔有天池禅师驻锡于此因名,池为天池”。这种说法是从明清县志沿承而来的。关于此寺始建时间,《资山志》曰:“唐朝时代,有一祖师爷至此山顶建一庙宇,并在庙前挖一池子,此后池中水清甘美,常年不竭,被称为圣水。祖师爷又在庙门顶上用木质雕刻四条龙,龙头向往池中,从此便称此山为圣龙山”。自唐代建寺以后,不乏有高僧名人驻此。明代秀才孙远寿所写《天池寺记略》云:“远祖古峰公当明靖难兵起,以山东道员弃官归隐于此”。此记载与民间传说的明建文皇帝曾在“靖难之役”后,逃隐此寺修行的说法如出一辙。原天池寺殿宇平面布局呈南北长于东西宽,接近正方形,砖石垒墙,立柱抬梁架构,重檐歇山顶,四脊戗角,雕梁绮栋,朱白彩绘。殿内丹柱素壁,殿外青瓦赭墙。规模不大,却显大唐气象。此殿特殊之处在于,是东、北、西三向开门;殿内分为四个单元,东西南北方向分别供奉着观音、释迦牟尼、文殊、弥勒佛塑像等,殿四壁供奉着五百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历史上形成了三月三在圣龙山上举行庙会的习俗,每年的这天开始至一个礼拜,四临八乡的男女老少陆续赴会,山路上人流不息,山顶上人头攒动。人们纷纷礼佛祈福,有求平安的、求财运的、求官运的、求婚配的、求子嗣的、许还愿的,还有卖货的、演戏的、杂耍的、算命的、踏青的、看热闹的等等,锣鼓声、唱歌声、鞭炮声、木鱼声、叫卖声、说笑声等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此习俗一直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
天池寺遗址的南边有一通古代残碑,从碑下基座的水泥看,是几年前移来新立的。石碑的形状不是标准的长方形,而象古建筑上的一块装饰构件,但石碑上有残缺的碑文,碑的上边图案花纹与文字有重复,说明是在雕刻图案花纹时把部分文字毁掉了,可能是由铭文碑改为建筑装饰物的,现可辨认的有百余字,内容不完整,但可知是为纪念重新修寺殿而立的。碑文大意是:和尚了畚来到楚国西边象船形的山上游览,看到在风光秀美的陡峭山谷之上有座佛寺,因无人管护,殿宇年久失修,宣德年间塑的佛像也有破损。于是,他多方募捐重修了殿宇、佛像、钟鼓等,重启佛事,钟鼓鸣出新声,香火又兴旺起来了。碑南10米处,有一个2米高4米见方的土台子,台中央有个凹坑,这是圣龙山的最高点,是久经风雨而垮塌后的烽火台,昔日有敌情匪情时,在此点烟火向四方传递信息。
天池寺遗址的东北处,即原天池寺东门之左、北门之右,是圣龙山最神奇最有名的天池。《乾隆枣阳县志》载:“圣龙山,县东南八十里,山上有寺,寺前有池,水甘美不竭者。有天池禅驻锡于此因名,池为天池”。天池有5米见方,四壁均由山石砌成。深度分为两部分,垂直下至5米在北壁和西壁下有天然的山石平台,西壁有2米宽的10级石台阶,通向池中这个平台上,东壁和南壁下是一眼圆形的泉水井。此时属深秋枯水季节,池水降至平台下了,我们也就顺着石阶下到平台上,近距离看到池水清澈见底,不由得各自蹲下伸手掬一捧尝一下,甘冽爽口,真不愧是多年的古池圣水啊!据传,春夏多雨露,池水不溢;秋冬少雨雪,池水不竭;长期干旱时,从未干涸。昔时避难时曾供数百人生活用水,庙会时有更多的人在此饮过水,但不管上山多少人饮用,这天池里一泓清水也没有干过。胡全学还说,在春夏秋季的早晨,从山下总能看到圣龙山顶冒着白雾,除了因山高植被好,就是与天池水有关。同时,山峰云雾缭绕,恍若仙境,才长出了好茶叶。另外,圣龙山顶的云雾变化,还是当地人的天气变换晴雨表。这些现象,印证了清代诗人谢鸿举在《天池铭》中所言“山上有泽,其象为咸,二气攸感,以虚能函。......谓天象乾,谓池象坎,天泽气通,风云来撼”。圣龙山四季景美,气象独特;天池水清不竭,环境幽静,草木荟蔚,云气氤氲,远市廛而绝尘嚣,面寥阔而负峥嵘,由此使当地人深感神奇和自豪。
在下山的路上,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那高耸的圣龙山,那壮丽的群岭,那碧绿的茶园,那沧桑的古街,那险峻的山寨,尤其是那神密的天池寺遗址和神奇的天池,都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圣龙山及周围群岭是当地人的福祉,即是人们在战乱年代的藏身之所,又是人们生存和发展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天池、天池寺和古山寨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滋养着人们崇尚真善美,热爱家乡,奋发向上,积极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文坛资讯
枣阳童长宇
摄影作品亮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
6月9日晚,湖北省枣阳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童长宇的摄影作品《丰收的喜悦》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灯光焰火艺术表演第三章“国泰民安”中播出,向与会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领导人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生动展现了中华儿女的生动笑脸和中国日新月异、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
为配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灯光焰火艺术表演,中央电视台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群众幸福笑脸摄影作品。童长宇的摄影作品《丰收的喜悦》非常形象、生动、逼真地反映了枣阳桃农喜获丰收的喜悦之情,经层层选推,严格审查,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播出。国际舞台首次出现枣阳符号,充分彰显了枣阳摄影艺术的新成就和新境界。《白水文艺》公告1、《白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