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
刘道玉,年11月生,湖北枣阳蔡阳刘坡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对话刘道玉文字实录,采访整理:郭睿
恢复高考在当时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凤凰历史:年恢复高考这件影响历史进程的决策,你作为亲历者,能回顾一下当年的情景吗?
刘道玉: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恢复高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确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所以影响重大,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现在人都不知道,不以为然,恢复高考有什么了不起,当时冒着极大政治风险,如果弄不好的话很可能会被打成右派和反革命。因为什么?因为当时的形势,华国锋还是党中央主席,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仍然还在起作用。“两个凡是”就是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就坚决执行,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始终不渝的坚持。刚刚粉碎四人帮以后,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因为取消高考和实现16字的招生方针,是年全教会的文件决定的,经过党中央批准,毛主席圈阅的。因此这个事件等于是在毛主席头上动土。
当时两个凡是和两个基本估计(指的是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编辑注)就像两个紧箍咒一样,束缚在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紧箍咒,都不能动弹。
在这个情况下,我被借调到教育部。我当时是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我跟党委书记说了,我是借调,我是不愿意当京官的,我很讨厌北京。谁知道我到教育部去一个月以后,中央组织部任命我为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的司长,当时我领导的高等教育司相当于现在教育部六个司,基本上有关高等教育的工作都归我管,因为当时教育部的副部长都不懂教育,更不懂高等教育,所以只要是高等教育工作都由我来负责。
上任伊始,我就把高等教育司的工作跟筹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结合起来,我身兼二职,作为高教司的司长、党组成员参加教育部的领导,又是筹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筹备组的组长。
“十六字”方针就是开后门的方针
凤凰历史:在教育部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刘道玉:在这个形势下我的工作从何开始呢?就从调查研究开始。
我先后到了辽宁、天津、北京郊县做调查,当时革命委员会还没取消,各省市县都还是革命委员会,说明当时那个形势还是很严重的。当时顺义县的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姓姜,姜子牙的姜,他一席话对我震撼很大。他说现在大学虽然开始招生了,但是我们工农子弟依然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十六次方针说到底就是四个字的方针。“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实际上自愿报名、群众推荐,这是一个幌子,学校复审也是走过场,关键问题就是领导批准这四个字,因此这十六次招生的工作方针就是一个开后门的方针,是以权谋私的方针。只有恢复高考,我们工农子弟才能获得同等的考试权利。而且他说你不服气你去查一查,文革以前通过高考上大学的到底的是工人子弟多还是城市的知识分子多,我回忆是的,我本身就是农村考上大学。这个话对我震动很大,而且他说的很恳切,如果不推翻十六字招生,大学没有办法办,工农子弟依然没有上大学权利。
这个发言让找到了高教司工作拨乱反正的突破口。高教司的工作负责高等学生的工作,招生计划、培养计划、培养目标都是我负责的。所以不推翻十六字方针,我们大学就没办法办,就没有办法保证教学质量,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个事情都在我心里面埋下了一个种子。
正好一个月以后邓小平复出了,他主动向中央请缨,抓教育、科技这两个重灾区。邓小平办公室通知教育部,准备开一个教育工作会议,科学院派17个专家,大学派16个专家参加,教育部的部长刘西尧,常务副部长雍文涛,以及有关的干部参加了。主管教育的副总理方毅也参加了,70个人左右参加会议。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为什么选择四川厅呢?邓小平四川人,所以他有一个亲切感。会议8月4日正式开始,邓小平亲自主持会议,在邓小平的亲自主持下、启发下、引导下,会议还是踊跃发言。当时大家还是心有余悸,高举毛泽东无产阶级伟大旗帜继续革命,革命委员会都还在。开始还是有顾虑。
我们不能躺在恢复高考的功劳簿上
凤凰历史:会议是怎么决定恢复高考的呢?
刘道玉:到了8月5日,武汉大学一个代表査全性一直没有发言,5日他找我,他说道玉,我坐了三天我没讲话,我想讲的别人都讲了,那我再讲什么呢?我说,你来的正好,我正好有个题目没人讲,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希望你讲,就是推翻十六字招生方针,恢复全国统一高考。他一想,是啊,其他人都没讲到,他说好,我明天就讲这个题目。我们讨论了一下,他当晚做了认真准备,第二天讲的确实不错,讲的时候邓小平很感兴趣,邓小平就问,今年恢复来不来得及,刘西尧思想当时是很保守的,刘西尧说可能来不及了,因为年招生工作会议,7月5日在太原已经开过了,一个月以前开过了,可能来不及了。邓小平说,看准的事情就不要等,开完了招生工作会议,再开一个就是了,就经过邓小平这一拍板就定案了。
我们8月6日会议结束,8月13日紧急又通知各个省市召开当年第二次招生工作会议,从8月13日开到9月25日,争论不下,还是心有余悸。各个省市,各个院校代表都感觉这个是冒险的,恢复高考是冒险的,因为把十七年说成资产阶级专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当时没有推翻黑线,争论了44天,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结束不了。大概在9月20日左右,邓小平就把刘西尧、雍文涛,教育部排在前三名的教育部副部长叫去开会,他说你教育部现在还不主动,你们很被动,你们要争取主动,你们胆子小,怕跟着我犯错误,我看招生工作会议不要再开下去了,马上结束,9月25日就结束了。
这是邓小平第二次拍板,第一次拍板在座谈会上要恢复高考,第二次拍板是招生会议开不下去,开了44天,邓小平说马上结束,赶快恢复高考。
虽然会议争论非常激烈,但是制订的文件,招生文件纪要还是非常开明的。当年规定恢复高考以后招生学生的年龄,婚姻,婚否,出身,都不受限制,这就为年恢复高考,广泛地招收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然的话,一些出身不好的子女依然还是不能上大学。那情况很紧急,才结束会议,马上组成高考命题小组,印发试卷,组织考场,组织报名,发通知,很紧急。但是说明恢复高考顺应了民心。虽然会议争论很紧张,但一切准备工作非常顺利。当时经济还是很困难的,连印试卷的纸都没有,把印《毛选》的纸,借过来印考试试卷。整个出题、考试、报名都非常顺利。当时在农村的知识青年都奔走相告,这个机遇给他们带来了命运改变的时机。所以年报名大概有万人,录取了27.5万人。年报名了万人,录取了28万人,年报考了多万人,录取了40.2万人。这三届考生都由知青为主,这就是过程。
恢复高考它既不是改革也不是创新,仅仅是恢复了文化革命前的做法而已,所以我们不能够躺在恢复高考的功劳簿上,我们也不能以功臣自居,应该与时俱进。
恢复高考有力推动了拨乱反正
凤凰历史:你现在怎么看恢复高考的意义?
刘道玉:恢复高考的作用很大,我现在新认识,过去没有谈到的,主要意义是表现在三点。第一点,有力地推动拨乱反正。刚才不是说了吗?拨乱反正没有办法进行,一拨乱,差不多都要涉及到毛泽东,涉及到毛主席指示,谁敢说是乱?结果实际上乱就乱在毛泽东。所以恢复高考它就是推翻两个凡是的前奏,可以这么说。既然“两个基本估计”是毛泽东参与的,那“两个凡是”是毛泽东参与的,人民质疑它就顺理成章了。你看一直到年3月19日中央才正式决定否定“两个基本估计”。所以当时恢复高考它跟推翻两个基本是因果关系。到了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就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评论文章,在全国引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就是说它隐喻了要用实践来检验毛泽东的话是不是正确。这是继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近代史上面第二次思想解放,而且它的直接深远意义就是为今后的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解放了大批农村的下乡知识青年。从年到年,下放到农村的知识青年是万人,十年,到年招生的时候,农村还有万知识青年。从年开始,以独生子女、病产、招工的名义,有万知识青年回到了城市,但还留下了万,但留下的大部分都是属于出身不好的,所谓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们招工回城都没有份。那恢复高考以后,就解放了这一大批所谓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们欣喜若狂,他们废寝忘食,备考,结果考取了。、、三届学生当中,大概有60多万人,基本上是知青为主,从他们当中培养出了在政界、学术界、企业界一批杰出的人,像李克强就是78级的。
前三届学生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才
凤凰历史:那几届出了很多人才。
刘道玉:所以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80年代说了一句话,77级、78级、79级这三届学生,他们是石头缝里边蹦出来的人才,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来他们一定有担当大任,你看我没说错。担当总理的,担当省市委书记的,现在都有人在。这是第二个意义。
第三点意义,极大地扭转了学校的风气。你们没有经过那个时代,你们不知道那个时代学校是什么状况,那是文革培养的反面典型,交白卷的英雄张铁生还当了铁岭农学院党委书记,还当了辽宁革委会副主任,这都是当时文革的典型。当时盛行什么呢?读书无用。大学、中学、小学都不读书了,为什么?读书没有用,下乡。那就是知识分子倒霉论,我是留学苏联的,我留苏的同学得到副博士学位,文化革命在群众大会上当众把苏联颁发的副博士证当场烧毁,表示与资产阶级路线决裂,就这么愚忠。很多教授、副教授都把书烧掉了,把书当废纸卖掉了,表示不再当教师了。在社会上流行批驳知识分子,诋毁知识。由于恢复高考,要上大学唯一还是要考试,要考试就得读书,就得认真学习,所以恢复高考使大中小学的风气蔚然一新。诋毁知识,批知识分子的歪风邪气一扫而光。当时幸亏我的书没有烧掉,我也没有卖掉,当时我也准备卖。我买了木工家具在家学做木活,有的学琴,学一份手艺。谁也不知道,大学办不办都不知道。
但是,我们国家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各省市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恢复高考以后,经过20年的时间看来,它的问题逐渐地暴露出来了,就是年到年到年,这20年,这20年基本上还是平静的,到了年开始,对统一高考出现的问题逐渐地提出了质疑,逐步地,包括全国人大政协代表,不约而同的发出了呼吁,要搞改革,这个是对的,世界总是不断前进的,与时俱进的。那么恢复高考存在什么问题呢?第一个问题,一考定终生,大家说烂的一句话,一考定终生,就是每个学生只有一次考试权利,你错过了这个店就没有下个村,你失去了当年高考,你就可能失去了上大学的学习机会,就会造成终身的遗憾,这是最大的弊端。因为每个考生对每年考题的试卷情况,每天的心理状况不一样,考试成绩完全不一样。刚好他倒霉遇到那天生病发烧,那就考不好,所以悔恨终生,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恢复统一高考还是以分数高低,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录取与否,在客观上也强调了中学的应试教育。这是第二个缺点。
第三个,由于划统一分数线录取,我们国内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录取分数差别很大。像在边远地区可能分都可以上大学,在湖北湖南这地方分都上不了大学,所以就出现了高考移民,就从内地移到边远城市。移民出现又带来了严重的腐败,不正之风,用各种手段移民,造假啊,贿赂啊等等,这是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就是加分政策,国家固定种种特殊情况加分,上边有一种加分,下边就衍生出了十种加分,所以加分引起的混乱那是乱象丛生,也出现腐败。那比如三好学生可以加分,那三好学生很多造假的,都是学校校长的,教务主任的孩子可以加分,它没有客观标准,都是学校评定的,这是第四个。
第五个,用一个试卷来考全国大学,大学水平不同,有些高水平的大学就不能够多样化的选择人才。
第六个,按照文理科考试,影响了培养合格的人才。比如说现在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哲学家,因为我们哲学系都是文科学生,科盲怎么能当哲学家呢?西方的哲学家全都是自然科学家,既懂数学、物理、化学,又是哲学家。中国的哲学家是科盲,严重的影响了培养合格的人才,文理分科考试等等,所以强烈的要求高考改革。年开始,到今年差不多20年了,先后推出了不好的改革,高教改革,3+2,3+X,“华约联盟”啊,“北约联盟”啊,等等。
全国统一高考是相对公平的方案
凤凰历史:这些年,你也一直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