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文化瞭望周刊
倦鸟千里,终思巢。中秋到家,夜已阑。妻端上热汤热饭,待我狼吞虎咽完,问,国庆回枣阳吧?潘磊已安排,在“秀江南”,说是十几人,到场估计又是两三桌。
我莞尔,一切听你吩咐,间隙几天,正好查查心脏,睡睡觉,看看书。深圳三年,有点吃不消了。
妻娇嗔,都是烟酒惹的祸,今年少喝啊,不年轻了。
窗外,月圆如镜,暗香潜入,四周一片静谧。
这是汉口市中心的老住宅区,退休老人早入眠。而我,一住28年,野蛮生长,深夜鼓捣音乐,凌晨敲打文字。街坊早习惯我的不羁,四邻和睦。
但内心,还是孤独。夜半笙歌,弦断有谁听?
十三年前,邂逅她,我的妻,一位枣阳姑娘。三年争吵磨合,七年相依为命,三年天涯守望。如今壮年,便满头星霜,应了白头偕老之誓言。
阳逻,汉口,枣阳,深圳。何处是乡关?
母亲当年告诫:宁往南一千里,莫向北一里。30多年我谨遵母命。皆因饮食、气候、风俗,于楚人而言,南边更适合。
爱上一人,喜欢一座城;枣阳,我人生轨迹的唯一例外。
一
2日,动车抵达枣阳,已是黄昏。斜阳穿过树梢,余晖洒在坑洼的出站小道上,金黄。
老歪驱车候在路旁。墨镜,白衫,比年前更显魁梧。简单寒暄,直驶“秀江南”。
他大名郑全勇,当过兵,现居武昌,供职中国通号。外形端正儒雅,同学称其“老歪”,我一直不解。
当年穷,我们都旧衣破衫,他为追班花马仁敏(现为其妻),每日油头粉面,衣着端正,加之姓“郑”,初中就开始动女同学“歪”心思,所以喊老歪。
妻调侃。他哈哈大笑。
驶达人民路与新华路的十字交叉口,车停。“秀江南”酸浆面馆赫然眼前。
进店,肉香扑鼻,两口大铁锅在炭炉上沽沽冒着热气。潘磊操刀把铲,在灶边忙活。几颗汗珠,贴着铮亮的脑门,到眉心,滴落在砧板上,渗入绿油油的大葱里,平添几分乡土味。
握手,发烟。他不抽,继续忙活。早上6点,他去菜市场,买回五斤排骨、十斤牛肉、两只土公鸡、一排五花肉,还有一堆杂菜,开始鼓捣。只为迎接我们归来。
他在政府某部门任职,勤奋,有原则,知足地做着小吏。每逢,我总打趣,潘书记,不违反原则吧!他哈哈哈,友谊第一,工作放后,自家厨房,自掏腰包,犯什么错误!
未几,马仁敏、刘中超,杨清武一家,还有习根群及女友一干人等,陆续到来。“秀江南”老板罗辉和老板娘张秀清亦已回来。
叙旧。你胖了,我瘦了,孩子考上哪所大学了……小店热闹得一塌糊涂。
后院,路灯昏黄,桂花香溢。一张大圆矮桌摆放中庭,大铁锅兀立正间,小炒黄牛肉、香菜拌黄瓜、猪肝爆青椒、凉拌黄豆芽、油炸花生米等鄂北风味佳肴环伺周边,引得饥肠辘辘直响。
男女老幼围桌而坐。儿童迫不及待,筷夹手相助;女人侧腿躲闪,防油染红裙;男人把盏临风,杯酒慰风尘。
人过四十,酒是一道坎。三瓶五粮液见底,几支雪花涮口,便已熏熏然,闹着听老歪讲与马仁敏的风花雪月。
嘻嘻哈哈中,我们以筷击碗,权当古人击缶而歌,聊以助兴。
杨清武脱颖而出。他唱“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我和老歪和“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歌声在鄂北的秋夜里微凉。
路灯已灭,小院唯有炉火闪烁。
黑暗处,似有啜泣声传来。刘中超隐于夜色,只见身形;习根群桌边默默无语,眼盯着一坛炉火;柯红萍礼貌中心事重重……
我插科打诨,缓和气氛。杨清武一曲,又一曲。我偷偷离桌,点支烟,抑制随时会落下的泪。
每个人都有凄苦童年。鄂北沧桑,清贫是共同记忆。20多年离家闯社会,各自在漂泊的城市扎根,有房,有车,都是成功人士。
背后心酸,化作今夜乡愁里的一滴泪。
他们,都是妻的初中同窗,年毕业,后各奔前程。
因为家贫,继续求学深造的寥寥,少数入伍当兵,大部远走天涯。广东、福建、江苏、武汉、西安……每年春节,大家衣锦还乡,挂着各地车牌的轿车成为枣阳一景。
枣阳,东汉光武帝刘秀故里,时称舂陵。地处鄂豫两省边界,境内丘陵起伏,岗地林立,桐柏山、大洪山南北纵横。大凡这样的地貌,多因交通不便和土壤贫瘠等劣势而致贫。
改革开放,人心思变。没有谁愿如父辈,固守土地,贫苦一生,寂寞一生。
他们,聪明,能吃苦,大多闯出一番名堂。老歪的业务通江达海,马仁敏在武昌开办珠心算培训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杨清武主攻服装,全国各地漫天跑;张秀清、罗辉夫妇在沿海走一遭后,回家乡开了“秀江南”面馆,每日顾客盈门,忙碌中走向小康。
每次同学会,秀江南是据点。罗辉勤奋木讷,擅长后勤诸事;张秀清人如其名,秀丽清爽,性格却热情开朗,颇有阿庆嫂风范。二人多年钻研,秘制的牛杂面、豆腐面、酸浆面,油而不腻、滑而爽口,成为枣阳游子舌尖上的记忆。
临出门,到秀江南吃一海碗牛肉面;归家后,风尘未洗,先到秀江南来碗豆腐面。客人曾打趣:秀江南一碗面,可消游子一年愁。
我是枣阳客娃,更喜斯地民风淳朴、乡情浓郁。逢年过节,天南地北的同学汇聚小城,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无贵贱之歧视,无得道之癫狂。一人有难,八方援手;一地有财,四周召唤。
乡情,20多年,不因俗世清冷,而淡薄。
二
翌日晨,姜云驾车,送我们回兴隆。她以前也在武汉,顺风顺水,前几年回了枣阳。皆因儿子无人看管,逃学网游,令她头疼。多方权衡,只能回家乡发展。
住兴隆的,是妻的四位姨妈。妻家世凄苦,岳父壮年骤病而逝,岳母多年瘫痪卧床,妻靠勤工俭学勉强念完大学。后来大弟去广东打工,妻和小弟四处辗转,留下岳母托四姨照看。妻和几位姨妈感情甚笃。
我们成婚后,逢年过节回兴隆成为常态。几年后,接岳母到武汉赡养,减轻四姨负担。再三年,老人抱病而终,勉强度过花甲。岳父去时,40多岁,妻正读大二。双亲早逝,妻至今伤怀。
到兴隆,我认识了枣阳,见识不一样的人情社会。这里是枣阳经济最发达的小镇,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国道,穿境而过,物流业四通八达;东郊水库,西河水库,华阳河水库,川流不息,肥沃了辖区土壤。
所有亲戚中,唯四姨父是兴隆原住民。三姨、五姨、六姨,还有妻的老家,都在刘升镇。该地荒山僻壤,道路崎岖,出门难见希望。生存之艰难,城里孩子可从张艺谋电影中感知一二。
刘升老家,二爹一家独居,还有岳父长眠,所以我们每年还得回去。从兴隆到刘升,群山相隔之间,丘陵起伏之处,一条仅容一车通过的水泥路,早已坑洼。我首次去刘升,仿若回到30多年前的中国乡村。
妻和她的初中同学,就出生于此,求学于此,发奋于此。
在四姨父极力主张下,其他几位姨妈举家搬到了兴隆。从此告别苦海,走上脱贫之路。岳母因托四姨照顾,兴隆自然成了妻的娘家。
我识妻前,四姨已伺候岳母十多年,我倍感惊讶。俗话言,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姊妹?岳母四肢变形,除了勉强吃饭、摸索着大小便,其它不能自理。四姨之艰辛,可想而知。
姨好,善良,还得姨父豁达,否则不可能无怨照顾其姐十多年。好男人,四姨父受之无愧。
他大名黄吉忠,壮实,敦厚,好酒,每日红光满面。性格极是爽朗,说话大大咧咧,琐事绝不计较,烦恼从不隔夜。
我喜欢他,因为酒;我敬重他,因其侠义。
每回兴隆,四姨备下一桌菜,四姨父扯嗓一吆喝,三姨父、五姨父、六姨父立马赶到,大杯斟酒;姨们和表弟,以及下辈娃儿下首坐定,呼啦啦一大桌人,场面极为壮观。
枣阳人讲礼,千年不移风,不易俗。城里人看似琐碎麻烦,却是帝乡文化的精髓。我是女婿,枣阳俗称“客娃”,每回都被扯到上席,虽面红耳赤,却一坐13年,推辞不掉。
坐定,敬酒,和几位姨父先喝几个轮回。微醺,开始“沏酒”。与武汉敬酒人先干不同,枣阳沏酒人不喝,只给客人斟满。客干完,主人微笑再沏。一个能言善辩的枣阳人,可将外地客灌得沉醉不知归路。
初为枣阳婿时,我不知深浅,几次酩酊,糗事多件。但与枣阳情缘,日益厚重。满满一杯酒,劝的是亲情,喝的是温馨。枣阳之酒风,无官场之钩心,无商海之斗角。劝与不劝,喝与不喝,一切尽在亲情中。
也是酒,四姨父在兴隆某村小队长位置上,一坐十多年,升迁不得。论工作,他勤勤恳恳,古道热肠。小镇清洁,环卫人手不足,他可春节扛把扫帚扫大街;邻里纠纷,旁人避之不及,他却敢徒手夺刀;违建拆迁,城管都棘手,他自告奋勇,冲到第一线……
大家说他傻,他哈哈一笑,管俅的,麻烦事总得要人干。
好酒之人,大多心直口快。看不惯的,要说;路不平的,想踩。中国基层治理,靠人情不靠法;基层干部升迁,讲究圆滑迎合。四姨父,难逢其时。
农村干部薪水微薄。早些年,为了生计,他也曾外出打工。几位姨父都会泥瓦手艺,在武汉或深圳的建筑工地上,随便做一天,可挣多元,但很辛苦。前几年,添了4个孙娃,家里忙活不开,他只好回乡,重操“队长”旧业。
凭着好手艺,其他3位姨父还在外地奔波,家境日渐殷实,都盖了小洋楼。姨们留守家中,边侍弄孙娃,边打零工。
老辈人常言,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在中国乡村,手艺人家总比寻常庄稼人过得轻松。但学艺不易,泥瓦匠更辛苦。时至今日,还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学此手艺?鲁班一脉,可传承否?
三
淳朴乡风,滋养了枣阳人知恩图报的好品德。外出游子,博得衣锦愿回乡,回报故里;失魂落魄者,背起行囊就回来,少人讥笑嘲讽。新时代的枣阳,铺设了另一条大道。
回枣阳,必见李经洪。时隔一年,不知其“美丽乡村”建得怎么样?他在山西做煤炭贸易多年,赚得盆满钵满。五年前,带着全部家当突然回了枣阳,在吴店镇西赵湖村流转了多亩地,建设民俗文化旅游综合体。
第三日,傍晚时分,我们进入西赵湖地界,落日映碧野,满眼秋意浓。荷塘里,残荷入水,蝶舞禅意;莲立仲秋,不坠污泥。
村南,多亩虾稻共作示范田整齐划一,5万余株红叶李、樱花、栾树、紫薇等花木迎风摇曳;村北,曾经臭气熏天的绕村河道被改造成天然湖岛,游人可在此看星星、听蛙咕蝉鸣。
绿树花海间,几栋白色建筑分外显眼。这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游客休闲中心,集餐饮、娱乐、垂钓于一体。隔水相望,一座大型文化广场正在破土。
村内景致脱胎换骨。一栋栋民居倒影河中,白墙碧瓦,波光粼粼,宛如江南水乡。房前屋后,鲜花树木点缀;闲庭杂院,谷堆麻杆丰盈。悠扬的电子琴声,从一栋新修的两层小楼飘出,醉了晚霞。
三年前,西赵湖农田抛荒、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村前小河臭不可闻。村民收入全靠外出打工,邻里纠纷层出不穷。李经洪来此,安营扎寨,成立了金盛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绘制了一张乡村振兴图。
紧随其后,修建进村公路,吸收村民入股,成立新时代农民致富讲习所,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李经洪忙得不亦乐乎。
改变村容村貌,倡导乡风文明,成立村民自治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每季度进行卫生评比,奖前罚后……西赵湖在李经洪规划下嬗变。
改造排水沟渠,安装太阳能路灯;组建锣鼓文化演出队,绘制“二十四孝”文化宣传墙……西赵湖人在乡村,生活似城里。
走马观花完,四周已灯火点点。李经洪带我们进入村内一家“农家乐”吃饭。炒茄子、蒸鸡蛋、糯米焖南瓜……老板房前屋后走一圈,一桌农家菜就上了堂。
“都是自家种的,随便吃。”老板陈学明是本村居民,头脑灵活,看到西赵湖发展趋势,把以前养兔子的窝棚改成了餐厅,每天最少有三四桌客人,最多时可接纳20多桌,月收入过万元。
美丽乡村要发展,游子回家当老板;美丽乡村人气旺,赚钱不去北上广;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房前屋后搞得好,财神就往家里跑;农家乐乐万家,绿色蔬菜人人夸。李经洪口才好,善用大白话调动村民积极性。他随口倒腾的这几句,成为西赵湖建设“美丽乡村”的宣传口号。
我捧腹,却明白李经洪苦心。农民注重眼前利益,能让他们全部入股项目,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自愿参与环境改造,他不知付出多少心血。五年,没睡一个安稳觉,皮肤晒得黝黑。
“吴店是刘秀故里,文化厚重,人杰地灵,具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先决条件。”李经洪深谋远虑,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农业合作社只有与农民结为命运共同体,让农民参与,激发农民原动力,乡村振兴才不致一厢情愿,才能可持续发展。
“每一个乡村的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都是独特的,乡村发展要按照地域特色,差异化定位,依其个性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李经洪有自己的理念。
按照蓝图,西赵湖未来可期。建成后,将形成特色民宿参观区、手工作坊体验区、欢乐岛屿游览区、刘秀沙雕艺术展览区、户外婚庆花海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创意田园采摘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八大景区”;旅游服务业、富硒农产品业、酸浆面文化业等“三大产业”。
吃完出来,闻广场舞声。氤氲路灯下,一群妇女正扭动腰肢。见我拍照,以手遮面,忸怩腆笑,极具韵味。
旁边,一位大嫂,端着碗,倚门而立。
老公回来没?李经洪大声打着招呼。
过年回,过年回,回了就不走了!大嫂大声应答。
那不用再睡冷被窝了?李经洪开着玩笑,大嫂一口饭喷了出来。
留守妇儿之苦,李经洪悟透。在山西煤矿多年,灯红酒绿,大把挣钱,却过着言不由衷的生活。夜深人静,想着妻子陈春燕,独自带孩子,便觉难受。男人四十,家人还在分离,钱有何用?
每还乡,见乡亲还在挣扎,在贫困中茫然,心内更难受。男人当有大义,淳朴的乡亲盼望领头羊。
于是,他回来了。为家人,为乡亲,更为自己。他需要心灵皈依。
“跟着李经洪,没享别的福,就是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底是李经洪妻,陈春燕幽怨中不忘调侃,“他总不安分,喜欢板命。我只想过平静生活,不要大风大浪、荣辱浮沉。”
聊时,她接了几个电话,有催要工钱的,有询问项目何时盈利的。诸般琐事,都得她应对。一个上亿元的项目,仅靠一己之力,哪能事事顺利。
农民,因其淳朴,所以简单。眼前利益,锱铢计较,怕竹篮打水……一有谣传风语,便紧追不舍,撒泼放赖。好在是枣阳人,疑惑时,听李经洪分析前景,大家释疑,继续凝心聚力。
以民俗文化带动旅游业,用游客促进农产品销售,打造“西赵湖”农副品牌……怎么赢利,李经洪早有一杆秤。
“政府很重视,规划了资金扶持,市委书记亲自挂点服务。”西赵湖的明天,李经洪很自信。
与他相识五年有余,一见如兄长,再见是良师,虽然小我5岁。我讨厌苍白虚伪的说教,厌恶为谋私利的洗脑。但他的正能量,我用心吸收。
他见闻广博,交游广泛,武警部队转业,做过村医,卖过酒,做过煤炭生意;他思想深邃,观念新锐,紧跟时代步伐;他胆大心细,瞅准时机就出手……
也有人诋毁。因其性如烈火,说话居高临下。我却想,做大事者乾纲独断,正是黏合散沙的最好手段。观望,质疑,甚或腹诽,他懒得理会。西赵湖是他的最好回击。
我别无他助,唯有笔端用力,为他鼓掌,在夜凉如水的华中大地,记录他的一段历程。为他,为我,为枣阳人民。
出品:中国文化传媒融媒体编辑:陈建平
陈建平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