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枣阳新闻
枣阳文化
枣阳名人
枣阳历史
枣阳旅游
枣阳习俗

吃遍四方在枣阳

白水文艺第62期

当你爱上了白水,世界也就会爱上你。

当你爱上了文字,内心就会更加澄净。

今日推荐

吃遍四方在枣阳

吃遍四方在枣阳

□白水乡人

时下,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等,是个十分抢眼的词,把舌尖上的感觉,拿到公众面前“翻炒”,传递出的是“正能量”。说明填饱了肚子的国人,不再把“吃”仅仅作为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他们要把吃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去感受吃,品味吃,享受吃的乐趣,交流吃的文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出档次,吃出味道,吃出内涵,吃出风情,这就是舌尖上的文化。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曰:“食色性也”。古代圣贤,早就将食和色,作为人的基本特性和欲望来对待。著名心理学家马思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说,也说人的第一需要,就是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然后才是安全,情感等需求。这和我们的先贤的观点是一致的。食色是人的基本特性,是基本的生理需要。

过去,在那个连肚皮都填不饱的年代,我们曾经把食看得是那么低级,把色看得是何等的下贱。肚子饿了,只要是能够吃的东西,无论是树皮,野草,皮带,甚至是观音土,石头粉,都拿来充饥。以至于吃死了多少人。有条件稍微吃好点,说你是追求享受,甚至扣上饱暖思淫欲的帽子。色就更摆不上席面了,正常的恋爱,男女交往,看个国外大片,跳个舞,都被称之为“淫欲”。这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是没有把人当人看。

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重视人的本性,复归人的特性,注重人,理解人,把人当成人看,已经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于是就有了“吃在广州,玩在四川”之说,就有了“北京人什么话都敢说,广州人什么都敢吃”流行语,就有了南北菜系之分,就有了粤菜鲁菜之争,就有了京味海味之辩,就有了中国菜遍布全世界的壮举。四川人夏日扇着电扇吃火锅,东北人冬季烤着炉火喝啤酒,这种冰火两重天式的饮食习惯,吃的是感觉,玩的是潇洒。兰州拉面,长的如发丝,陕西的软面,宽的像裤带。这一长一宽,吃的有特色,吃的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不仅你吃了吗?是见面语,你吃好了吗?吃健康了吗?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吃什么才健康,怎么吃才科学,让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开始重视起来。特别是电视,网络等新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电视厨艺擂台赛,中华第一厨的评比,央视黄金时间段,舌尖上的中国电视专题片的热播等等,把饮食文化宣泄到极致。中国人爱吃,这是人的基本需要和身体健康的表现。中国人会吃,吃出的是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敢吃,吃的是富裕强大起来的中国人的潇洒和豪气。中国人把自己的文化融进到吃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自觉接受中国文化,这也是中国人的智慧,更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枣阳地出中原,得中独厚,文化厚积,是汉光武帝刘秀故里,是古人类炎帝神农都邑雕龙碑遗址所在地,是中国桃之乡,玫瑰之乡。特别是雕龙碑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了枣阳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更一种说法,说枣阳是正处于南北分界线的的交汇点上。枣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农作物南北均有。枣阳虽然地处鄂西北,但是南方的甘橘,在枣阳仍然可以生长,再往北,就见不到踪影了。古籍上记载,枣阳人民风淳朴,人性耿直,善于与人合作。汉代枣阳人刘秀,内秀而不外扬,用柔道治国,从起兵到做皇帝,仅用了两年时间,并且,成就了光武中兴的伟业。现代,枣阳人聂海胜,用微笑面对人生,懂得与人配合,两次驾神六、神十飞天,赢得航天英雄的光荣称号。

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滋长,繁衍的枣阳饮食文化,必然是厚重与清纯、味淳与清淡并存。豪饮与细酌、粗放与细腻相伴。

具体讲枣阳的饮食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枣阳人吃“四方”。无论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到枣阳,保你吃的好。不管你喜欢辣的,还是喜欢甜的,是口味重的,还是口味淡的,来枣阳,你都能够适应。枣阳是中心,东西南北中,都在中汇集。中是原点,也是落脚点。吃在枣阳,就吃遍了南北东西。比如:枣北人爱吃面,枣南人爱吃米。米面本来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也是南北饮食的主要特征,在枣阳,枣北人爱吃面,枣南人爱吃米,在只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南北的饮食竟然包罗万象。

也许你要说,现在条件好了,在那都可以吃四方。是的,在市面上,我们无论到那里,都可以吃到天南地北的美味佳肴。可是,在枣阳平常百姓家的一日三餐,不难见到吃四方的影子。枣阳人的早餐,以吃“稀”,吃“素”为主,米粥有大米,小米,玉米等品种。面汤有脚片面,胡辣汤,清汤面,面籽汤等等,不像南方人一大早吃用肉煮的甜粥,也不像北方人过早就粘荤,什么驴肉插烧,羊杂碎汤等,枣阳人的早餐清淡,绵软,有南北饮食的成分,但是,在枣阳中和了,不再单一,而趋向兼容。中餐和晚餐是枣阳人看重的主餐。当然要以“干”和“荤”为主。就是普通的庄户人家,劳作之余,也要做几道家乡菜。家里房梁上挂的干鸡子,干鱼,门前河塘堰垻里的鱼虾,房前屋后时令自产菜。四菜一汤,不像城里人做的十分精细,往往是四个小盆子荤素搭配的菜,围着一大盆子汤。赶上有客人光顾,弄十个碟子八个碗,再来点自产的黄酒,米酒,小曲酒,配之以农家腌蒜苔、腌蒜瓣,臭豆腐、臭豆皮。席面上北北方人的泡菜,南方人的腌菜,辣的、甜的、酸的,荤的、素的、一应俱全。遇着高兴的事或得劲的人,少不了一醉方休。直性子的枣阳人喝酒,酒兴浓时,不是用杯子喝,而是换碗喝。不是喝一斤两斤,而是喝几十斤(黄酒)。那种小杯换大碗,瓶对瓶的吹,碗对碗的碰,喝的是酒,比的是胆,拼的是豪气。就连真正的北方人见到,也退避三舍。枣阳人也有细腻温柔的时候,农村新姑爷上门,不仅要请陪客,吃饭前,要泡米花茶,上荷包蛋。一般家庭吃饭虽然是大碗大盆盛菜饭,可是总有几个小蝶,炸花生米,腌纳菜,晒酱豆等南方人的爱物,这种在城市的席面上叫味蝶的小菜,可是枣阳家家户户的家常菜。其次,枣阳人吃“特色”。枣阳的地貌特征是北方多平地,南方多丘陵山区。枣北靠近河南,主要是平原,以种植小麦、杂粮为主。因此枣北的面食十分丰富,特别是面条,不像枣南以素面、清汤面为主,北方的面,则以荤面见长。像牛杂面、牛油面、羊杂碎面,牛羊肉烩面等等,面里配上牛羊肉,素荤搭配,营养价值高,吃起来,也不需要另配什么菜,拨几牍生大蒜,和着面一起吃,开胃、杀菌,方便快捷。就像陕西户县的软面十分著名一样,杨垱的“糊汤面”也远近闻名。南来北往的客人去了,都要尝一尝。糊汤面,做起来并不复杂,可是,要是做地道,也不容易。选当地上好的久煮不昏汤的手工面条,事先将面放在锅里炒成糊面备用,再用杨垱地下的矿物质含量丰富的水煮开面条,放入新鲜牛羊肉和芝麻叶,加进动物大骨熬制的高汤,配之各种调料,最后将糊面放入锅里搅匀,一锅香气扑鼻的糊汤面就算大功告成了。糊汤面吃起来特别香,十分绵软可口。芝麻叶是绿色食品,高汤营养,糊面的原香,调料的麻辣,矿泉水的特质,烩在一起,让你吃一口就仿佛化了一样,吃完后,还余香满口。难怪杨垱人自己总结说:天上王母的蟠桃盛宴,地上的杨垱糊汤。

枣阳还有一道特色美味,叫喝猪血汤。过年户户都要杀年猪,杀完猪后,猪头猪脑,猪下水,槽头,猪血,大肠,粉条,放在一口大锅里,一锅熬,然后盛进大土瓦盆子里,配点花生米,腌小菜,弄几瓶白酒,邀上亲朋四友,在一起豪饮一番,农村人叫喝“猪血汤”。你家办罢到他家,轮流坐庄,能够连续一个冬腊月。过年或者是做红白喜事,席面上还有一道菜是蒸红肉。选猪腰窝上的肉,煮成七八成熟,再切成一指宽的肉块,在肉皮上抹上酱油红糖,肉白一边放上葱姜蒜和干腊菜,放在笼屉里蒸。出锅候,白里透红,像虎珀一样晶莹剔透,看着就有食欲。枣南还有许多特色小吃,比如:吴店的米粉、王城的臭豆皮、梁集的萝卜、平林,车河的熏肉、清潭的臭豆腐。这些都是农家餐桌上的佳肴。再次,枣阳人吃“文化”。枣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大市。相传,枣阳人刘秀过去起兵反莽时,被王莽追兵追杀时,今天几夜没有吃饭,昏死在路上,是他的恋人阴丽华,用枣阳当地的小杂粮和山上的野菜,做成野菜酥饼,并熬制麦仁汤,给他充饥,才使他苏醒过来,恢复体力,重上战场,击败了王莽大军。这两道美食现在任然是枣阳餐桌上的家常菜。被后人称之为“丽华酥饼”,“刘秀麦仁汤”。

在枣阳多年前的雕龙碑遗址中,出土的器物里,发现有水稻残存物,并有类似黄酒一样的液体‘。这说明枣阳早在几千年前,就在自酿黄酒了。说到黄酒,那可是枣阳的一大特色。每年秋冬季枣阳人几乎家家都有做黄酒的习惯,用上好的糯米配制农家自制的酒曲,再用酒缸密封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一坛香气扑鼻的地方黄酒就算新鲜出炉了。这种酒虽比不上江浙一带的花雕、女儿红,但是却营养丰富,味淳价廉,绝无污染,是地道的绿色饮品。家里来了客人,拿这种酒是厚待。还有一种酒叫东洋酒或者“顺风倒”,据说是在黄酒里摻了白酒,遇到不胜酒力的客人,喝了这样的酒一出门见风,走不了几步就倒下了。枣阳人还爱劝酒,特别是冬闲时期,三朋四友聚在一起免不了要尽情的热闹一下,划拳、打杠子老虎,或者是“对杯吹”,不一会的功夫一件酒就不见了踪影。有人曾调侃式的对酒做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在酒杯里看着像水,喝到肚子里闹鬼,晚上回到家里阳痿,早上起来后悔。”尽管爱喝酒的人自己也明白了多喝酒的害处,并且一时半会也难以改掉多年来积蓄下来的习惯,可是枣阳人席面上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劝酒的酣畅和潇洒,不正好显示出了北方人的豪爽与率直吗?不得不提的是,枣阳的另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酸浆面,据传,清朝中期一彭家小吃店以面条生意为主,彭家经常将夏秋收获的青菜放在缸内发酵变酸,留作冬天食用。一日,佐以面食的素菜用光了,彭家便将酸菜水当做面食的佐汤做成酸乎乎、香喷喷的酸浆面。没想到,这一盆面条一端出去,立即被客人抢食一空,南来北往的客人食后赞不绝口,酸浆面由此成了枣阳特有的风味小吃。

丽华酥的香甜,雕龙碑黄酒的醇厚,彭家酸浆面的绵软。饮食中有文化,文化中有饮食,枣阳人吃的是美味,留下地是满口生香的文化。

有名言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夜深人静时,研读《味道枣阳》这部力作,仿佛是在和作者秉烛夜谈。心生崇敬,仅不忍释卷。作者,以深厚的家乡情,收集素材,仔细斟酌,写出了枣阳的美食、风情、民俗,展示了枣阳的饮食文化,为挖掘枣阳文化资源,建设魅力枣阳写下了重重一笔。承蒙作者的厚爱与高抬,让我写序,不敢造次与枉言,只有记下上面体会文字。权作是完成嘱托而矣。

菜根谭中有言:真味是淡,至人如常。平平常常的我们,在吃遍天下美味时,最让我们挂牵的还是故乡平平淡淡的家常菜。枣阳味道,是让我们永远也挥之不去,不能忘怀的家乡味。这正是:

东西南北中中兴起帝乡四面八方菜美味在枣阳

作者简介

请输入标题bcdef

白水乡人

一个喜欢书画的帝乡人

请输入标题abcdefg

《白水文艺》公告

1、《白水文艺》







































北京中科白癜风
小孩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aoyangzx.com/zymr/45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