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里巴人带你感受乡村传播正能量
乡里巴人小编欢迎热爱乡村的你参与互动,以及提交更多的精彩乡村素材!让乡村的人文、故事、风景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把乡村游走起来、闹起来、火起来。
本文来源于88乡侬
酸浆面是湖北襄阳、十堰一带的面食小吃。最早发源于枣阳琚湾镇,以酸浆水、精制面条、香辣臊子等为主要成分,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面,主要在于吃味。拉面有牛油味,凉面有蒜辣味,热干面突出芝麻酱,酸浆面自然就是酸味。然而,这种酸,不像陈醋那么强硬,也不像酸奶那么厚重,而是酸中有一股清甜,酸中有一股淡香,酸中有一股缠绵。
你看,桌前摆放的那只精美的大瓷碗,碗中隆起一个“小丘”,底部垫有一撮淡黄的酸菜,中间堆着细长细长的面条,面条上则是色泽鲜亮的臊子。碗里的面汤(含有浆水)汪汪漾漾,并且飘动着微微青烟,香气袭人,酸气惹人,让人顿时满嘴生津,饿欲饥感突发,顾不上讲究什么斯文雅致,吸溜吸溜地狼吞虎咽起来。不吃不知道,吃了真奇妙。那口感、味感、甚至嗅感,都是一种甜美、痛快、舒坦的感觉。
酸浆面与卤菜,犹如一个枝上长着的两枚枣子,吃面之前,人们总要先吃这些卤菜。面馆老板都很看重做卤菜,千方百计潜心研制,力争一流。煮好的卤菜,脆而不硬,油而不腻,光而不滑。有看头、有吃头、有嚼头,让人垂涎三尺。食客们目不转睛,双手并用,一边啃肉,一边喝酒,推杯举樽,你来我往,忙之闹之,乐哉美哉。
在枣阳民间,流行着一个传奇故事,两百年前,乾隆皇帝周游江南,沿途一路金樽美酒,玉盘珍羞,循环往复,甚是厌恶。这一天,他来到盛产面食的枣阳,询问有何美食。县令立马推荐琚湾彭氏酸浆面。乾隆一尝,龙颜大悦,连连叫好,亲自挥笔,封酸浆面为“天下每一面”。
琚湾镇是酸浆面的发源地,当地人做酸浆面很讲究。为了保持酸浆面的原汁原味,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这样几个环节上:
一是沤浆。尽管芹菜也能沤,小白菜却属上等。把白菜漂洗干净,开水焯焯,放进土陶缸里。缸里不仅有碱水,还有“香包”(里面包有八角、桂皮、茴香酸奶等),看起来不复杂,但要求相当严格。土缸必须是什么都没有装过的,水瓢、铁勺、筷子、毛巾也只能专物专用。同时,一丁点油呀盐都不能掉入缸内,不然就会前功尽弃。
二是炒臊。沤浆的目的,在于解决浆水、酸菜问题。臊子虽然属于酸菜,却也举足轻重,香不香主要看它的了。有经验的人会一大早就从屠户家买回肠油(猪肠上面的油,比其他油要香许多倍),放在热锅里熬,油炼出后盛起来。又把葱白、生姜切碎,一起丢进锅里,大火强攻,直至水分除尽,色泽泛黄,香味四溢,最后将早已粉碎好的花椒、胡椒和桂皮等香料兑进去,再放入肠油和酱豆,接着炒上两三个小时。
三是下面。牛杂面、豆腐面、沙锅面、臊子面,可以用碱面条,也可以用白面条。面丝可以是粗的,也可以是细的。酸浆面却有很大的不同。它必须是碱面,用碱会使面条柔软一些,可碱用多了又会苦涩,所以,用碱的比例也就成了学问。面条不能粗、不能细、只能生面,现下现吃。
酸浆面最好吃的时候,是四月到九月,基本是上半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酸菜发酵快,浆水酸度高,味道格外好。
如此讲究,如此美味,让人过齿难忘。难怪有人写诗曰,枣阳“千年九连墩,百年酸浆面”、“卤菜黄酒酸浆面,美食一餐赛神仙”。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内容,转载注明出处
乡里巴人(xlbr)
特邀顾问:宜昌老憨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