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数字化快速增长的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大家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也成了大多数人的愿望,进而衍生了许多健康产业、如有名的养生专家、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这当中,绝大多数是有益的,但也有违反生命自然规律,并对身体造成负担的方法,例如宣传多饮水。
但实际上临床经验中,浙江省中医院中医科主任张医生常常碰到病人因饮水多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在劝其要少饮水时,病者常说不是水要多饮吗?饮水不是可以排除体内的毒素吗?
接下来看看张医生遇到因“饮水过多”而导致的两个病例:
病例一:
慢性腹泻及鼻流清涕案患者女性,65岁。患者因腹泻伴晨起鼻流清涕20余年就诊。起病前因“慢性便秘”而被告知晨起饮冷水可治疗,自此每天晨起饮冷水ml,后大便转畅,但渐至出现腹泻,每天排稀便5-6次,晨起鼻流清涕,量可湿透整条毛巾。被诊为“慢性肠炎”,“过敏性鼻炎”,多方求治无效。在了解到患者每天早上需饮水ml后,处以中药古方“小青龙加附子汤”。患者自煎药物,第一剂服下头煎后2小时,出现呕吐,吐出半脸盆许带甜味之清水痰涎。后因觉药性太烈而不敢再服,当然也遵医嘱不再晨起饮水,第二天晨起患者惊奇的发现已不再流清水鼻涕,解出大便已成型,次数一天只有2次。自此,困扰其20余年之慢性腹泻及晨起鼻流清水只服半剂中药汤剂便霍然而愈。病因显而易见,是每天饮水过多,因个体差异,过多之水从肛门及鼻孔二个通道排出而已。
病例二:
腰部冷痛伴咯血病案患者女性,73岁。诉腰部冷痛无力近3年,伴咯血1年余。患者5年前患肾结石,被告知要多饮水,说是有利于排石。自此,每天饮水起码5杯以上,每杯水有毫升。3年前出现腰部冷痛,酸胀无力,两膝关节冷痛,有难以站立感。后实在感饮水后不适,难以下咽,而减少饮水量,但前症不减。1年前出现咯血,表现为睡觉醒来均要咯5-6口血痰。西医做了很多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或考虑“肺部炎症”,或考虑“食道炎症”,治疗1年余无效,求诊于中医。患者长期大量饮水,消耗了体内的阳气,以至于体内阴霾密布,雨水成灾,引发“龙雷之火”。故医者用温补肾阳的“肾气丸”,合用引阳气(龙雷之火)下潜的“潜阳丹”,煎汤内服,犹如让体内开出太阳,自能使“云开雨霁”。患者服药后1周,腰膝冷痛明显改善,咯血减少,连续服药2月余,1年之咯血终得痊愈。这期间自然少不了嘱咐患者要少饮水。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有时多饮水反而使病人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人要健康,需保持内环境的稳定,而水平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当饮水过多,为保持内环境的稳定,肾脏就要多排水,这就增加了肾脏的负担。其实排水是要作功的,也就是要消耗能量,而这个能量就是中医所说的“阳气”。而大量的饮水,首先要稀释胃酸及胃蛋白酶。正常的胃,其胃酸的PH值是1~2,胃酸及胃蛋白酶不仅有消化食物的功能,还有杀灭进入胃内细菌的作用。因此,饮水过多,不仅会降低食欲,削弱消化机能,还会增加食物中毒以及肠道感染的风险。而且低胃酸环境也可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中医认为:
《黄帝内经》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又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喝进去的水,先到胃,然后要经过脾的转输,肺的通调,以及三焦、膀胱(肾)的气化。四时气候的变化、五脏阴阳的盛衰同样要对体内水液代谢产生影响。
而体内水液谢失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津液生成不足,一是水液布散排泄失常。津液生成不足大多并非是饮水少所致,更多的是脏腑机能低下,不能将饮入之水转化成津液,增强脏腑机能即可。而水摄入过多,水液布散排泄失常,可形成四种病理产物:痰、饮、水、湿。这四种病理产物将引发体内各种各样的疾病或症状。
一“痰”引起的疾病
1、肺系疾病: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则肺系的很多疾病都与痰有关,如:气管炎、肺炎、肺部的良恶性肿瘤(包括现在普遍存在的肺结节)等。
2、各种肿块:中医认为,体内的各种有形肿块,均含有“痰”这种病邪。可例举很多:各种良、恶性肿瘤、结节、息肉、囊肿等,用中药治疗时,每每要把化痰散结的药物加入其中。
3、高脂血症、动脉粥样斑块:粥样斑块,是脂质在动脉管壁的沉积,中医认为,高血脂就是痰浊。
4、怪病多由痰作祟:中医有这样的认识,由肺咳出来的痰,皮下能看到的肿块,这是有形之痰。而很多怪病,在找不到明确病因情况下,是由“无形之痰”引起的,如精神、神经类疾病等,这些病人舌苔多为腻苔,脉多为“滑脉”,这是隐藏于体内的痰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饮”引起的疾病
“饮”是清稀的能流动的却常常停留在局部的一种致病因素,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水的代谢失常所致。会引起咳嗽、眩晕、心悸、呕吐等疾病或表现。
三.“水”引起的疾病
中医把身体水肿称为“水气病”,是由于水液代谢失常,水液泛溢肌肤,引起局部或全身水肿的情况。
四:湿”引起的疾病
“湿”——中医因体质的偏寒偏热,而有“寒湿”和“湿热”之分,致病是全身性的。
湿热的表现:《黄帝内经》有:“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当湿气重,而排出的分泌物呈现较为混浊、粘滞的,一般属于湿热。如:油性头发,油性皮肤,易长痤疮,汗出粘腻,大便粘滞,肛门灼热,小便黄浊,男女生殖系感染、泌尿系感染而有脓性、稠性分泌物流出等。
寒湿的表现:《黄帝内经》有:“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当湿气重,而排出的分泌物清稀、透明的,可称之为寒湿。
湿气重还可表现为生命机能的低下,中医解释为湿阻气机。如表现为:头身困重、嗜睡、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糜、性欲低下,甚至阳痿。
从中医的阴阳理论,认识多饮水的害处
阴阳平衡是人的健康态,饮水多使阳气消耗过多,打破平衡。《黄帝内经》中说:“水为阴,火为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火有温热、光明、向上、运动的特性,而水正与火相反,有寒冷、阴暗、趋下、静止的特性,世界万物可用水、火这二种特性而分为阴阳二类。在中医理论中,人的健康,需要维持阴阳的相对平衡。而阴阳的关系之一是“阴阳消长”,也就是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在人体,体温、功能、抗病能力等,代表了体内的阳气,当过度饮水,阳气会被过多消耗,可使体温降低,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
如何正确饮水
一、饮水听从口渴反应
中国古代有一个伟大的智者——老子,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饮水只需顺其自然即可,听从口腔的反应,有口渴感则要饮水。常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可以加一句:“渴来饮”
二、饮水要“少少与饮之”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被中医界奉为医圣的张仲景,在这条经文中告诉我们,口渴欲饮,也要少少的饮,否则饮水过多、过急,容易造成胃中积水。
我们常熟悉中医师说“积食”或“伤食”;但不知中医也有“积水”、“伤水”之说,这就要用“五苓散”等一类方剂来排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夏天出汗过多,或糖尿病患者,或发热患者,口渴异常,常作“牛饮”之举,这要引以为戒。否则,旧病未去,反添新病。
三、饮水要饮热水
古人的智慧还体现在造字上。八卦中的坎卦,代表水。看坎卦的卦符:
如果将其旋转90度,则成为:
看篆体字的水:
因此“水”字就由坎卦衍变而来。坎卦有二个阴爻“--”和一个阳爻“—”组成,也就是说液态的水,其中是含有阳气的,有温度,人体内的水,温度更高,如能看到的我们的眼泪、唾液、尿液等,排出体外之前,温度就是体温的度数。如所饮之水的温度太低,或吃固态的水——冰,进入体内,更易消耗阳气。
所以说多饮水并不能帮助我们多“排毒”,反而要适量而饮,做到固护阳气。我们需要多运动,多晒太阳,保持心情愉悦,增加体内的阳气,让身体更加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