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跟阿拉是同龄人,也是吃货,喜欢府右街上的一家朝鲜冷面店,他是美食专栏作家,经常推荐朋友去各种各样的餐厅品尝美食,唯独这家冷面馆属于他个人的,最多只能和亲近的人分享,这是他一个人的面馆。我心里也有这样一爿小店,同样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这家叫辛巴(Simba)的咖啡馆(现在叫三月咖啡馆)开在华师大后门枣阳路上,02年下半年开始营业,不到半年就碰到上海流行非典,就是搿辰光我认得老板Jeffrey,看上去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浙大高材生,样子像巴基斯坦美男,一撮小胡子,戴副无框眼镜,皮肤微黑,用现在流行闲话讲叫男神。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闲话,仔细听起来还夹杂少许上虞口音。咖啡馆面积不大约70平米,但布置得相当舒服,看得出主人是用足心思,门口铺上小石子,种上几片竹叶,围一圈小篱笆,留出一条S型的小径,有点乡村田园米道,一进门看到两张方台子,80公分见方桌面上铺有桔色台布,赶脚相当温馨,可乐瓶里插上几枝鲜花放在台子中间,有点后现代风格,有的客人蜷缩在桔色园形凹陷小沙法里打个瞌睡,一会儿看看?面的风景老有赶脚喀,一到黄昏阳光透过玻璃照到桌布上让人浮想联翩
非常有意境,云南扎染做的吊灯在客人头上晃来晃去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大理风情,暗示了主人天性中的浪漫情怀,不多客人的明信片随意地钉在软木板上,看得出客人对咖啡馆多少有点依恋之情。到了辛巴就像到了世外桃源,能求得暂时的宁静和放松,逃离?界的纷扰,Simba尤其显得与众不同。02年我工作室刚成立,免不了经常加班,应酬也逐渐多起来了,辛巴便成为我放松减压的好地方,平时工作中一碰到头痛烦恼之事或心里七上八落之时,第一反应就是想去辛巴静一静,一般我不随便带朋友去,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分享,基本上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我称之为一个人的咖啡馆。记得我第一次去辛巴的情景,应该是周末的一个下午,咖啡馆开张不久,加上受非典的影响,一点生意呒没,店里只有我与老板两个人白板对煞,我本来准备写一些工作计划,顺便翻点闲书看看,呒没想到让蚊子咬得一踏糊涂,这里的蚊子又黑又大,咬起人来又狠又凶,我不断地抓挠搔痒,浑身不舒服,这时Jeffrey走过来,用他标志性的微笑向我点了点头,手里拿着一瓶六神花露水希望我试试,相互寒暄几句后,我便无精打采地回去了。
这是我第一次认得Jeffrey,本来以为今后不会再去了。不晓得是啥原因后来我竟然成了辛巴的常客。更呒没想到搿能一混竟然有十三年之久。开始我是周末或晚上去,后来慢慢发展到白天去,白天咖啡馆老安静的阳光特别充足,一般我会去看看书放松一下,偶然会打几只工作电话,咖啡馆空间本来就狭小,客人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相互间很快就混熟了,逐渐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客人大多是居住在附近或者是在附近上班的人,还有不少是有华师大情结的人,伊拉不属于我的老师同学、单位同事的这种关系,是一帮特殊的朋友,相互间没有生意上的合作,没有上下级关系,基本不打听对方在哪里高就,朋友间呒沒等级之分,谈话放松呒没功利性,最多一起到枣阳路吃个排档,偶尔相约到旁边的学友餐厅或者周姐小店去搓一顿。客人的称呼也蛮有意思的,一般年纪大的称老吴、老叶,老缪,开始大家称我老张,后来慢慢改称张老师了,不晓得是我腔调像老师,还是因为经常悔人不倦的原故;更多是用英文名字如cc、Maya、juju;还有用绰号的如大叔、泥巴,龟等,这些咖友三天不见,便开始互相惦记起来。客人中有一位叫龟的文艺青年,长得
像刀狼,老卵起来像张铁林,华师大中文系读了一年,隔手转学到上戏学主持了,龟有魅力相当有女人缘,身边经常有女学生或者文艺女青年跟牢伊,一般先从工作开始,然后切入正题谈情说爱,有点套路,龟兴趣广泛喜欢经商开公司,不晓得啥辰光晋级为咖啡馆的二老板了,最近好像又有新花头了,开了一家"好七面仓”特地请我写了招牌,卖起重庆面条、红油抄手,我已经去吃过了,面点丰富味道不错,店面装璜时尚不失个性,看来这次龟老板真的弄大了。像这种从咖友转正成“损友”的,在老客人中还是不少滴。Jeffrey待人讲情面做生意讲规则,平时同客人嘻嘻哈哈打成一片,时常会带客人到隔壁小饭店去搓一顿,还会组织大家在店门口吃自助烧烤,客人也把Simba当成自己的辛巴了,彼此关系非常融洽。尽管这样,jeffrey一般不轻易给客人免单打折,更不会让侬逃单,如果客人不当心忘了埋单,即使跑出店门,伊也会毫不客气地叫牢侬把单买了。这是伊做事的一贯原则,阿拉都习惯了,一点不会感觉尴尬,也呒没客人真正故意要逃单的。有一天晚上,我同几位咖友跑出去吃饭喝得迷糊大醉,返回辛巴已经要十点多了,身上一股酒气,
jeffrey马上倒一杯白开水让我醒酒,眼看辰光不早了,怕师母在屋里闲话啰嗦,二话没说开车送我回家,在我还未清醒之时,车已到屋里门口,我隐约听到jeffrey讲了一声,张老师侬单还呒没买,22元咖啡铜钿我从侬上衣口袋拿脱了,我微微地点了点头,轻声回答谢……十几年来我基本呒没免过啥单。我敬佩Jeffrey行事风格,有时同他开玩笑打旁,支持辛巴是老客人的应有责仼,不然哪里有属于自己的世?桃源呢?这个道理在老客人之间是心照不宣的。辛巴的趣事还有很多,一下子脑子搁老了,想不起来了,但这桩事体不晓得为啥我记得特别清爽。08年由于枣阳路拓宽,咖啡馆搬到万航渡路湖丝栈创意园内,改名为三月咖啡馆,jeffrey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关于新三月的故事下次有机会再同大家分享,这里先卖卖关子。Jeffrey是沪上第一代个性化咖啡馆的元老之一,当年新乐路上风光无比的咖啡馆老板,由于犯了扩张速度太快毛病,加上管理欠缺,呒没多少辰光就被出局了。现在上海个性化咖啡馆像雨后春笋地开出来,多少有点老辛巴的影子,
到底能走多远,阿啦拭目以待,Jeffrey能坚持13年不倒,成为行业的标杆,响越来越大,多少是有点道理:低调做事加上痴迷热爱,理念鲜明加上亲力亲为,搭建平台加上个性魅力是伊成功的秘诀。这种以人为本经营方式值得同行学习效仿,这也就是jeffrey引以为豪的地方。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店老事多,以此赘言,送拨三月的朋友们。我怀念老辛巴因为它更符我的乌托邦。年5月写于东西书屋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