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是座有多年的古老城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纯朴的民风、浓酽的饮食。地处汉水中游,中原腹地,属北亚热带(北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型的特征。在地理位置上,它北通京洛,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西带秦蜀,为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美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襄阳的饮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主要表现是“民风纯朴、食风古朴”,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南菜北点,在这里兼收并蓄,相融聚汇,并根据襄阳人的口味而加以改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风味特色。归纳起来有四个特点:
1、咸香微辣,原汁原味是其口味特点;
2、焖、煨、烧、“靠”,注重火功是其质地要领;(火字旁加靠,读音:靠)
3、善烹六畜,巧做鱼鲜是其烹技神韵;
4、讲究形整,彰显大器是其食风灵魂。
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资源,为襄阳菜提供了充足的烹饪原材料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地处东径°45′~°43′,北纬31°14′~32°37′。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型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5—16℃,年均降雨量为~毫米,无霜期为~天。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水源充足,山林茂盛,土地肥沃,人民勤奋,农耕发达,物产丰饶。盛产:马、牛、羊、猪、狗、兔、鸡、鸭、鹅、稻、麦、黍、瓜、果、蔬、豆、芋、薯、鱼、虾、鳖、蛙、龟、螺、鹑、鸠、雀、獐、狸、獾、菌、耳、笋等,使人们的食物组成较为齐全,生活膳食花样繁多。《汉书·地理志》载:“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或火耕地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蔬蠃蛤,食物常足。”这为厨师提供了丰富的烹饪原材料,也为荆襄菜的演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文景之治”后,建立起了全国范围的商业网络,“七省通衢”的荆襄之地,深得其利。到了三国时期,便有“荆扬户口半天下”之说。如此众多的人口(尤其是流动人口)对饮食业的兴盛无疑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汉魏六朝时期,荆襄一带采用了许多发展农业的措施,像镇守襄阳的杜预,修复六门堰,灌田50余万亩;汉南太守王宠,在宜城开凿木里沟,引鄢水灌田7万亩,还建白起渠,灌田30万亩;南朝宋文帝时期的张邰,又在襄阳筑长围,创田数十万亩。再加上在荆州、夏口、新蔡(今黄梅)、襄阳大规模屯田(包括军屯和民屯),在丘陵地带开垦众多的“蛮田”(即梯田),扩大了耕地。这样富甲天下的荆襄,便成为稻米、蔬果、牲猪、鱼鲜的主要产区和集散之地,不但烹调原料自给有余,还大量充作军粮。(参见《资治通鉴》一百一十九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物产所定,就形成了产什么,吃什么,吃得久了,就形成了当地人们普遍接受的食物口味,形成了地方饮食品种,并逐步形成襄阳特有的饮食风味特色,成为了湖北菜系的北方菜。
悠久的历史文化,绵延的乡风民俗,为襄阳古朴食风的形成与延续提供了人文传承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下之重镇,建城多年来,一直为郡、道、州、府治所驻地,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汉晋以来,代为重镇”。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湖广之形势,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此说足见襄阳城战略地位之重要。
襄阳历史旷古,一直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所辖枣阳市鹿头镇3公里处武庄村南挖掘出土的距今多年的“雕龙碑新石器时代原始民族公社聚落遗址”古人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器具数千件,更能说明襄阳地区历史悠久和文化源远流长。宜城作为楚国故都、宋玉故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楚文化的发祥地,《楚辞?大招》、《楚辞?招魂》中罗列的许多菜单,佐证了襄阳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黄帝内经》是一部最早的医学专著,书中所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营养卫生的理论,充分阐明了人们的饮食要合理搭配,荤素结合,才能使营养平衡,达到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襄阳菜从主料的选择,到辅料的组合,都十分讲究鲜陈搭配、荤素搭配、菜点搭配、菜酒搭配。此种配伍,秉承古风,延续至今。
在古代,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许多食品保管的方法,食品储藏保管方法也较为原始。这些方法至今仍在使用,是祖先留下的饮食文明的宝贵遗产,并由此形成了襄阳饮食的独特风格。如南漳、保康、谷城、宜城等地世代沿袭运用脱水、燥藏、脯腊、风藏、熏炙、烘焙、缸封、泥封及调味品的腌渍。用这些传统的、古老的方法,生产出大量的动物性、植物性烹饪原料。如:腊肉、腊蹄、腊排、风鱼、风羊、风鸡、风鹅、香菌、木耳、黄花菜、霉干菜、干扁豆、干豇豆、竹笋、豆豉、腐乳及享誉全国的“襄阳大头菜”。
以上这些干制原料的加工并储藏,为菜点增加了很多主料品种,甚至成为某些山区长年食用的食品。这些陈货经历代襄阳人民筛选,巧妙地与鲜货原料配在一起烹制,荤素搭配,营养互补,相得益彰,更加突出原汁原味,更具浓郁地方特色。如:香菇炖土鸡、干笋烧五花肉、霉干菜扣肉、腊蹄煨萝卜(窝笋、藕)、腊排骨鱼头、银杏炒鱼丁、腊肉烧鳝鱼(桥、段、片)、板栗烧仔鸡、大头菜焖肉、大头菜煨蹄膀、马齿苋蒸肉以及酥炸倒扣菜系列、粉蒸菜系列、凉拌冷荤菜系列。
传统的襄阳菜肴、美味的襄阳小吃、脍炙人口的饮食品种,养育着世世代代的襄阳人民,让人们齿颊留香,大快朵颐。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襄阳灿烂的饮食文化,也传承了数以千年的饮食品种。由于襄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南北过渡带,自古以来,多北方移民。从东汉末年到刘宋初年,先后五次有数十万关中、巴蜀、淮北、三辅的流民相继迁入荆襄;同时也有大批“蛮族”(主要是洞庭湖西的槃湖蛮和川东、鄂西的禀君蛮)出山,汇集江汉平原和荆襄一带。这不仅充实了荆襄一带的劳动力,还带来了许多地区的烹调技术和菜式,为荆襄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西晋“永嘉”之乱,大量西北流民涌入襄阳,以至移民多于土著。由此河南、山西、陕西的北方面食被移民携带过来,在襄阳流传,并逐步本土化。所以,襄阳的面点小吃多受北方影响。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传承,逐步形成了襄阳的地方小吃特色。如:襄阳黄酒、樊城拨刀、马悦珍锅盔、白家饺子、羊肉胡薄、羊肉馅饼、糊汤粉、糊辣汤、窝子面、酸辣面、清汤、肉合、萝卜炸馍、牛肉面、牛杂碎面(汤)、硬面锅盔、油茶、金刚酥、千层酥、高庄馍、甑糕、状元糕、三鲜片汤、酸浆面、油酥饼、酥蚕豆、酥红薯丁、缠丝饼等花色烧饼系列品种。至今仍是襄阳饮食市场上的主流,长盛不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襄阳人民。
襄阳的面点小吃,还有着干稀搭配的风味特色。如甜酒配油条(油馍筋)、糊辣汤配烧饼、煨汤配馅饼、牛杂碎汤配锅奎馍、黄酒配卤菜、酸浆面配灌汤包、窝子面配水煎包、酸辣面配生煎包、清汤配肉合等多个搭配系列。组合科学,配伍巧妙,实为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有机结合。
由于襄阳地处汉水中游,古时,人们逐水草而栖息,襄阳逐步成为人们休养生息的集居地。汉魏六朝时期,荆襄一带城市飞速发展,古荆襄“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成为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位列南方五郡之首。《南齐书》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尤其是南北朝时期,襄阳既是北方流民的聚居地,又是南北互市的场所。由于“四方凑会,故益多衣冠之绪”。因河西走廊堵塞,由中亚、西域至南朝首都建康的往来,就多由长江水道上下,使荆襄成为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参见唐长儒《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所以“胡食”与“汉食”也在此交汇,中外饮食融汇初见端倪。至明代,襄阳已成为与全国四大名镇齐名之商贾重镇,成为鄂、豫、川、陕土特产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明清后,部分省商务会馆相继在襄阳建立,至清末,先后有鄂、川、豫、赣、陕、晋、皖、湘、苏、浙、闽等十一个省在这里建有十九个商业行帮会馆。这对襄阳菜的形成和演变影响很大,特别是安徽菜、江苏菜(又叫夏江菜)的影响最大。具有百年老店之誉的大华酒楼,其创始人曹大伦即从师徽帮名师苏福田。所以襄阳菜除本地菜外,南菜对襄阳的影响很大。年6月,著名作家梁斌,曾任襄阳地区行署首任宣传部长,著有《红旗谱》一书。他撰文回顾建国初期的大华餐馆时写道:“年,北京的传统菜馆全聚德、东来顺、砂锅居……是经得起考验的。直至六十年代,四川馆子、江西馆子、山西馆子、鸿宾楼……四面八方的传统食品齐聚京华,可云一时之盛,但是吃来吃去,还是忘不了襄阳市的大华餐馆。”该店的烧杂烩、夹沙肉、滑鱼片、糖醋鱼片、锅贴鱼、烧方鱼、脆花肉、面筋肉茸、两色对子鸡、滑三丝、糊腰羹、蛋酿肉、鸡蛋烘蹄子、酥鲫鱼、糖醋白菜、桂花红薯饼、酥炸倒扣碗子席等美味佳肴,仍然留在老一代襄阳人的美好记忆里。
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川军毛营长驻镇襄阳,使川菜、川味流入襄阳,自此,以麻辣味为代表的川菜、川味也逐步影响了襄阳人的口味,直至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着粤菜北上、川菜南下的波涛,使襄阳菜咸香微辣,原汁原味的口味特色更加明确。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