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厚街腊肠
可以追溯到南宋末
据年出版的《厚街镇志》记载:北宋末,王姓人在厚街立村。南宋末,元兵大举南侵,村民遂把大米和肉碎拌匀,灌进猪肠内,用小绳束成一节节,蒸熟后,携入山中躲过元兵杀戮。其后,经厚街村民逐代改进,到了明代中叶,厚街腊肠基本定型。上世纪三十年代,厚街制作的腊肠驰名港澳的约有3家,其中有一家叫“灿记”。“灿记”腊肠以色泽鲜艳、爽脆香醇,风味独特著称,是由厚街菊塘村人王灿和王池家族所创立,王池把制作技艺传给儿子王田。
年,在东莞县政府的扶持下,厚街草织厂转型为厚街食品厂,主要生产厚街腊肠、米粉、饼食等。此时,王田进入厚街食品厂,作为腊肠制作师傅,把技艺传授给厂长——厚街上栅人余威。年,余威为这种厚街腊肠注册了“明华”商标。年,厚街食品厂转制,成立“东莞市明华食品厂有限公司”(下称“明华食品”),余威担任董事长。
“明华食品”总经理余立新
之后,余威又把腊肠制作技艺传承给儿子余立新和孙子余梓荣。至今,“明华”厚街腊肠已传承了五代人,有着52年历史!
“明华食品”工厂
始创年是厚街食品行业首个注册商标年6月,《广东》杂志上刊登了“厚街三件宝”,其中一宝是“厚街腊肠”,里面是这样描述的“厚街制作的腊肠,产量和质量都是东莞腊肠之冠。据厚街食品厂老师傅王田介绍,厚街腊肠有三大特点:短饱、皮脆、肉爽。他们制造腊肠很讲究用料,使用新鲜肠衣,还以香喷喷的山西汾酒、生抽王作配料。晒干的腊肠,放在锅里蒸熟,不但没有收缩,还会发大。厚街生产的腊肠占全县腊肠产量的一半……”
年6月,《广东》杂志刊登了“厚街三件宝”,其中一宝是厚街食品厂做的厚街腊肠
这正是厚街食品厂制作的厚街腊肠。据今年78岁的余威回忆,“明华食品”的前身是“厚街食品厂”。“旧时,厚街食品厂位于东风路75号,即靠近中心小学一带。年,那里还不叫‘厚街食品厂’,叫‘厚街草织社’,以生产草织品为主;年开始,草织厂分出了一个车间开始尝试生产米粉等食品。年,在县政府的扶持下,草织厂转型为‘厚街食品厂’,面积有多平方米,工人人数最多时有多人,主要生产腊肠、饼食等。当时,我刚进厂,任职厂长,除了管理好生产外,还跟王田学习厚街腊肠制作。年,厚街食品厂迎来了一个发展机会,与香港粮友公司合资,创办‘东莞市厚港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饼干等。”余威说,年,他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于是带头注册了“明华”商标。到了年,企业转制,成立了“东莞市明华食品厂有限公司”,是厚街首家获美国农林部食品准入注册,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IQS认证企业。
“‘明华’这个商标,是有一段故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有两艘很出名的远洋货轮,一艘叫‘明华’轮,另一艘叫‘光华’轮,我们选取了‘明华’作为商标,寓意着我们的食品,能漂洋过海,全球的人都能品尝到。”余威说,当时这个商标是厚街食品行业首个注册商标。“有了这个商标,我们生产的腊肠包装上不再是仅有‘厚街腊肠’的字眼,而变成了‘明华厚街腊肠’,驰名港澳,打响了品牌。”
小编从厚街市场监管分局了解到,“明华”商标注册于年,不仅是厚街食品行业首个注册商标,同时还是全厚街第一个注册商标。
据《厚街镇志》记载,年,“明华”厚街腊肠产量吨,部分內销、多数外销港澳、东南亚市场,年创汇90万美元。年,“明华食品”工业总产值达0万元。
年出版的《厚街镇志》介绍厚街传统优质食品时,刊登了“明华食品”照片
用“老宝瓦缸”陈化酒酿仍沿用传统工艺制作厚街腊肠据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厚街食品厂每年约从7月1日开始生产腊肠,直到春节前。每年的这段时间,宰猪、酿酒、配料、灌肠等,多个工人忙得不可开交。
“做腊肠的猪肉选取的是东莞土猪,每天新鲜宰杀,取后臀肉,剔筋剁碎后备用。”余威说,厚街食品厂出口港澳的腊肠约分三种,分别是“一级腊肠”、“厚街腊肠”、“鸭润肠”。“一级腊肠”与“厚街腊肠”不同的地方是,“一级腊肠”是长装的,长约12厘米,用玫瑰酒制作的;而“厚街腊肠”是厚街特有的腊肠,短装的,个头比鸽子蛋稍大的椭圆形,用的是汾酒和米酒。“一级腊肠”和“厚街腊肠”的瘦肉和肥肉的比例也不一样,“一级腊肠”的比例是75/25,“厚街腊肠”的比例是65/35。“当时出口港澳最多的是‘一级腊肠’,因为香港和澳门的人比较喜欢玫瑰酒味,其次是厚街腊肠。但随着现代人口味的改变,现在更多人喜欢厚街腊肠的味道,销售量也是最多的。”
厚街腊肠
腊肠好不好吃,够不够香?除了猪肉,酒是关键。
今年92岁的王同曾是厚街食品厂的师傅,负责“酿酒”工序。“将多斤大米放在大锅炉里,做成饭,洒入酒曲,24小时发酵后,滤出米渣,再在蒸炉里,蒸2~3次,过滤出高度纯米酒。”王同说,做出的高度米酒,度数约在55~60度,这样的酒还不能直接用,要放入瓦缸埋在地下,陈化起码一年半载才能用来做腊肠。“时间越久,酒就越香醇,做出来的腊肠就越香。相反,如果酒放置的时间不够,做出来的腊肠就会有点苦味。”
时至今日,虽然生产规模大了,但“明华”厚街腊肠仍保留厚街食品厂的传统做法,如猪肉仍选用土猪肉,还有“陈化”米酒、手工灌肠、扎针、绑绳等工序。“明华食品”总经理余立新说,“我们工厂还留着十几个‘食品厂’时代留下来的老宝——瓦缸,每年我们都会购置8千多斤米酒放置阴凉的仓库‘陈化’,等老师傅来品尝米酒达到当年的标准才会拿来做腊肠。”
已传承五代人公司化经营更上一层楼日前,在桥头第二工业区“明华食品”会议室里,老厂长余威邀请了七八位老人来聊天。他们都是“明华食品”的前辈们,这是他们每月一次的“交流会”,主要和年轻一代工人交流传统腊肠制作方法等。在老师傅们指导下,“明华”厚街腊肠在现代化的生产中,仍保留着浓浓的“厚街老味道”。
老师傅来公司交流厚街腊肠制作工艺
余立新说,“明华食品”一路发展起来离不开这些老前辈,他们都是从厚街食品厂开始做起,一直做到退休还不停歇,有的是前几年才正式退下来的,有的还在生产一线帮忙指导工人生产厚街腊肠,如来自道滘蔡白,今年78岁的王自。
“我今年53岁。从19岁起,我就已经向父亲学习厚街腊肠制作技艺,现在也不断在学习中,在保留传统的制作手艺上,结合现代人的口味不断改良厚街腊肠的味道。”余立新说,约7岁时,他跟随父亲余威住进厚街食品厂的工人宿舍,和食品厂的一位做腊肠的师傅住在一起,耳濡目染,慢慢地,他便对制作厚街腊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岁时,正式跟随父亲学艺。
两代传承人:余威(右)和余立新
“制作厚街腊肠的技艺,我已传给儿子余梓荣了,算起来,这种技艺已经传了五代人了。年轻人更有自己的想法,我儿子除了定期举办培训班,为企业核心员工传授厚街腊肠制作技巧、保鲜技术等方面的技艺知识,还通过开放式授徒传艺,与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吸收大学生加入企业,培养厚街腊肠制作技艺后继人才,使技艺传承队伍不断壮大。如今,已形成一批稳定的传承骨干,使厚街腊肠制作技艺得以传承、普及和推广。”余立新说。
公司化经营后,产品种类更丰富
“明华食品”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公司化经营更上了一层楼。现在的“明华食品”已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食品企业,旗下品牌有“明华”和“粮友”,主要生产传统腊味、蛋卷、月饼、糕点等食品。厂房面积达多平方米,产品远销美加、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8年,“明华”获广东省著名商标;9年,厚街明华腊肠被评为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明华一级腊肠获广东省食品协会金奖、“广东岭南特色食品”等。
文稿:紫凝
图片:谢超均
编辑:朱穆
版式:王小缘
往期精彩回顾
脖子僵硬酸痛,女白领做一动作后瘫痪,这习惯很多人都有!
厚街交警罚他在朋友圈“集赞”,结果“赞”疯了!
罚单比订单先到!厚街这家企业刚开张就被查!杨晓棠到厚街调研文物古建:做好修缮保护,保留历史原状!万卓培到厚街调研水污染和防汛工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