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襄阳市枣阳的独特面食,已有多年的历史。经几代人的不断改良、更新,所做出的酸浆面不但色香味俱全,且有开胃、预防伤风感冒等功效。许多襄樊市区居民经常驾车前往枣阳,吃后赞不绝口!
2包面包面在襄阳又叫饺子或馄饨。襄阳人逢年过节或改善伙食,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家庭,总要吃一顿传统的小吃——包面。襄樊的包面历史悠久,相传明、清之间即已盛行,不仅省内闻名,也吸引了不少全国过往旅客。
3清汤清汤是襄阳人的传统风味小吃,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明清以来就成为襄阳人的桌上美食,因其经济实惠,汤鲜味美,深受襄阳人民的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擀制清汤的人却越来越少,因此就造成了“一汤难求”的局面。这个真的只有咱襄阳有,其他的地方都不是这个味儿。
4襄阳胡辣汤糊辣汤又名胡辣汤,是一种微辣鲜香,风味浓郁,营养丰富,味道极佳的早餐汤类小吃。据传,明朝嘉靖皇帝年间,皇上忙于修道,欲图长生不老,内阁大学士严嵩为取悦皇上,便派人四处搜寻秘方,不经意间在一个世外道士的手中求得一方。据这位道士讲,此方可以延年益寿,严嵩遂献此方,御膳房照此方熬制成汤,嘉靖皇帝服用后,口爽气顺,精神焕发,甚觉此汤精妙,于是龙颜大悦,遂赐名:“御汤”。直到明末,清兵入关,御厨赵杞携带此秘方逃至中原名镇逍遥镇,不忍此汤失传,遂传于当地居民。此后代代相传,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珍品。因此汤香辣开胃,又因当地胡姓人士比较多,后慢慢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胡辣汤”。
5樊城薄刀樊城薄刀在襄阳也非常有名。薄刀是一种薄面条,经水煮、烹制后颇有特色,既可作为宴上美点,又可作为家常小吃。樊城薄刀属于热炒类菜肴,主要原料有精面粉、水发玉兰片、鲜猪肉等。烹制好的薄刀没有汤汁,面片煎炒时以上色入味为主,颜色金黄,色调素雅,质焦脆有韧性,清淡爽口,味鲜美。
6马悦珍锅盔马悦珍锅盔在襄阳老河口几乎家喻户晓,作为百年老店“马悦珍”的招牌菜,这道锅盔馍形如满月、色泽金黄、外焦内嫩、酥香可口,已入选《中国面食大典》。在当地,马悦珍锅盔配上鲜香的牛杂汤,是最受欢迎的美食。
7襄阳牛油面牛油面是襄阳人最喜欢的早餐。是襄阳人最经典的面食中的一种。襄阳牛油面的做法简单:面条以碱性为主,先将其捞至八成熟,加香油拌匀备用;吃时,撮一把面放入搭勺,伸进沸水中冒热;然后加上熬好的牛油、辣子及其它佐料,再辅以葱花、大蒜,绿白点缀,真是色香味俱全。
8襄阳酸辣面襄阳人俗称火巷口酸辣面,该面闻起来酸中带肉香,入口酸、辣,但与普通的四川、云南等的辣味又有所不同。虽然主味以酸为主,但食用后,又不会出现普通的酸性食物的消化快、饥饿早、胃酸过多等现象,酸性食物又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等功效,该面实为襄阳早餐之一绝!
9炸酱面炸酱面、豆腐面都是襄樊较普遍的风味小吃,是典型的早餐。其做法与牛油面一样,只是其佐料与牛油面佐料有异。炸酱面以炸酱为主料,豆腐面以豆腐、海带为主料,面主要是以碱面为主。
10米窝以大米、黄豆浆,入专用勺,下油锅炸制而成。色金黄,圆窝状,中间薄焦酥,边圈厚柔软,含有葱、姜、芝麻香味。
11油馍筋面粉加适量盐、明矾和水调和,用手按成片后切成条形,置沸油中炸黄即可,味外焦内软。有点像油条,但比油条劲道多了,口感非常棒。
12玉带糕系谷城县地方传统名点,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该品选用精糯米粉、高级白糖、上等麻油等为主要原料,佐以青丝、红丝、核桃仁、金桂等,采用特殊手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健脾开胃、润肺生津等功能,食、药两宜,清香爽口,甜而不腻。因糕体形似皇袍玉带,故名"玉带糕"。
13襄阳大头菜襄阳大头菜是湖北省襄阳市的特产,以襄阳市襄州区东津镇与双沟镇所产大头菜最为有名。具有多年种植史的襄阳大头菜大有来头,其本为山野之物,三国时期被诸葛亮发现并引入军中广泛食用,故又名诸葛菜。曾荣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并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赞为“中国一绝”。相传三国时期,蜀军因长年征战,士兵苦于不能吃到下饭的菜,军师诸葛亮灵机一动,将他在襄阳隐居时的芥菜进行腌制,这就是现在的襄阳大头菜的来历。每天吃饭必不可少。
14襄阳黄酒襄阳黄酒色似乳汁,香气好,味微酸甜,略带酒味。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继承了古老传统的制作方法。黄酒营养价值很高,很适合老年人饮用。现为据说系诸葛亮妻子黄月英所创的“茅庐春”和樊城机坊街酿制的“一二三”黄酒最为上乘。每天吃面必须有一碗黄酒啊。
15夜壶油茶湖北襄阳的“夜壶油茶”是一种适宜于冬季夜晚的小吃油茶制作方法简单,但调味讲究。先把面粉温火炒香,略呈黄色,后将羊油或牛油、胡椒、豆豉、葱、姜、盐等放入适量,加水煮成糊状即可。吃时,放碎蒜苗、炒花生米(压成小粒),真是香味四溢。睡前来一碗,可暖胃、润肺、生热。冬季,叫卖者身背好几十斤重的大铜壶,走街串巷叫卖,所以人们戏称它为"夜壶油茶"。控制不住的口水啊。
16金刚酥金刚酥主要原料是面粉、食糖、麻油及少量食碱。发酵后,掺揉制成马蹄形饼,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烘炉内焖烤4个小时。其色焦黄、香脆、不沾牙齿、落口后“酥口易化”,牙不好,无牙者都可食用。地道的金刚酥,很香的!
17苞茅缩酒“苞茅缩酒”是古楚人的一种祭祀仪式,被湖北省南漳县薛坪镇《端公舞》巫舞专班作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一个独立的歌舞场面保存下来。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神灵,祈求它保佑人间或后生太平,为之驱灾消祸、祈盼五谷丰登。苞茅缩酒的表演形式,据古典籍的记载和楚史专家的考证是:“古人祭祀时,将茅草扎成束直立,将酒从上淋下,糟留茅中,酒汁渗透下流,像神饮之,谓之‘缩酒’。或以为‘缩酒’就是‘滤酒’,即将黄茅、茅香等含有芳香类物质的茅草捆成一定的形状,用作过滤去渣。楚人酿制出的醴(带糟之甜酒)、醪(浊酒,即汁渣混合的酒)等,经过这类装置过滤之后,不仅得到了清液(当时又称为沥酒),而且可以得到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