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作为行政区域名,始于唐代,止于清代;等级在县和省之间,相当于现今的地区(地级市)。宋代,府、州、军、监同隶于路。府一般都大于州,州一般大于军,军一般大于监。
襄阳古城墙襄阳称“府”,始于宋代。
宋神宗熙宁五年(),全国分为二十三路。其中,京西路治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京西路分为京西南路(治襄阳)、京西北路(治河南府)。京西南路辖襄州、邓州、随州、金州、房州、均州、郢州、唐州。
宋宣和元年(年),襄州升为襄阳府。
京西南路(治襄阳,辖:一府、七州、一军):
襄阳府(襄阳郡,山南东道节度,本襄州,宣和元年升府);邓州(南阳郡,武胜军节度);随州(汉东郡,崇信军节度);金州(安康郡,乾德五年改昭化军节度);房州(房陵郡,保康军节度);均州(武当郡,武当军节度);郢州(富水郡);唐州(淮安郡);光化军(同下州,乾德二年,以襄州阴城镇建为军)。
宋时襄阳府辖:襄阳、邓城、谷城、宜城、中庐、南漳、光化军。今境枣阳属随州。
襄阳古城墙元代设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至元十一年(年)升襄阳散府为襄阳路总管府。
襄阳路总管府辖:襄阳、邓城(后省入襄阳)、宜城、谷城、南漳五县;至元十九年(年)南阳府光化、枣阳二县归属襄阳路总管府。
襄阳古城墙明代襄阳府,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明代襄阳府辖七州县,今境有襄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枣阳六县及均州,今保康县隶属郧阳府。
清代,襄阳府初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年)属湖北布政司。
清代襄阳府辖境与明代基本一致。
襄阳古城墙明清时期襄阳府辖境,相当于今襄阳市下辖的襄阳市区、宜城市、南漳县、枣阳市、老河口市、谷城县(保康隶属郧阳府);今湖北省十堰市下辖的丹江口市。
(杨立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