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年4月以来,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组织开展了“新时代好少年”选树和学习宣传活动。
经学校推荐、各地初评、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共评选出李一晨等20名同学为年度襄阳市“新时代好少年”,现对他们的先进事迹予以发布。
少年是希望少年是未来好的榜样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进步“新时代好少年”才是广大少年身边的正能量偶像什么样的少年才是“新时代好少年”?看看这20名同学的先进事迹简介王昌齐男,13岁,襄阳五中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通过公开竞聘当选学校七年级生活部部长后,他克服时间紧、学业重的实际,始终履行“为同学服务、为老师分忧”的职责。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各班生活委员维持就餐秩序、收拾餐后垃圾;组织“生活服务小分队”,根据天气变化提醒同学们注意加减衣服,挨个寝室检查水瓶底盖是否脱落等安全小细节。在他的提议下,同学们自发组成“爱家乡·爱环境”志愿队,用汗水擦亮家乡美丽妆颜。连续多年被评为校级“阳光少年”“卓越之星”等。疫情期间,他积极给学校“小五之声”空中电台撰稿投稿,参与节目录制,开展线上宣传活动,致敬英雄模范。
王睿泽男,14岁,东津新区东津镇第二初级中学九年级学生。他自幼喜欢阅读,上小学四年级时,就在襄阳市“三个一”读书活动中被评为襄阳市“十佳最美读书少年”;13岁时,读完了家中余册藏书。他有一个小册子,随时带在身上,除了记录每天学习上要完成的事情,还会随时记下读书中的收获、感想。他从小养成了自主学习、勤学善思的好习惯,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班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会干部”等,曾获得“中国书画等级考试一级”“襄州优秀小画家”“襄阳跆拳道品势一等奖”等荣誉。他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各项文体活动,在创办班级黑板报、学校橱窗,学校文艺活动中大展身手。
艾君怡男,9岁,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三年级学生。他患先天性脑瘫,当能扶着物体,艰难挪动步子时,已经五岁了。由于肌张力高,双腿几乎不能分开,他需要每天做分腿来降低肌张力。一开始,双腿只能勉强分开30度,再往两边施力时,会特别疼。在妈妈的鼓励下,他每次都做到坚持不住了才停下,那段时间几乎每天拉伤肌肉。两年后,他可以不扶物体,拄拐杖行走了。年秋,他圆了多年的上学梦。由于手部精细动作欠缺,开始写字时不是把本子戳破,就是写到格子外面,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上学积极,听讲认真,现在可以背诵多首古诗,会读绘本书籍,写很多简单的汉字。年春,他代表学校参演了戏剧小品《感恩有你》,在湖北省获得了二等奖。
龙思羽女,9岁,宜城市小河镇新华村小学三年级学生。为控制疫情蔓延,每个村庄、路口都需要志愿者,她主动报名,让爸爸带着她一起加入抗疫志愿服务队伍,爸爸考虑到她年龄小,只让她每天“站岗”1小时。连续一周,每天上午9点,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她拿着小喇叭宣传防控知识。村里组织捐款,她毫不吝啬地捐出自己攒了一年的元零花钱。网课期间,她的《怀念上学时光》《课堂随笔》《干干净净战疫情,健健康康每一天》《快乐的一天》等多篇文章在“中国德育网”发表。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她帮助奶奶做饭洗衣、择菜洗菜、打扫卫生,从不叫苦。
李一晨女,11岁,襄阳市荆州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她是年龄最小的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是襄阳市“好家风·新少年”最美家庭巡回宣讲团成员,也是多年坚持爱心助学的“代言人”。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每年和父母一起资助随县一中、应城一中、保康黄堡中学的贫困学生,坚持用手中的文笔和画笔为襄阳公益事业鼓与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在父母参加防疫值班期间,承担起扫地、洗碗等家务,动手制作了防疫卫生知识手抄报,绘制的“中国必胜”防疫小漫画发表在上海青少年教育、青春襄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