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迹是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先辈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我们通过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襄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的全部历史遗迹进行梳理、归纳,建立起全市历史遗迹的数据库,同时分类别简要列举各时期襄阳的代表性遗迹,并选择10处重点遗迹或遗迹群进行介绍,进而探讨襄阳历史遗迹的现实作用,为襄阳市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一、襄阳历史遗迹的现状
按照襄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最新统计数据,襄阳市历史遗迹总量共处。数据分析表明,襄阳市历史遗迹存在五个特点:总量多、差别大;类别丰富、分布不均;时代跨度大、集中度较高;地域广泛、特色鲜明;保存一般、重点突出。
二、襄阳代表性历史遗迹介绍
襄阳代表性历史遗迹较多。其中:古遗址有樊城军营坡旧石器时代遗址,枣阳雕龙碑、宜城顾家坡、襄城三步两道桥等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周代襄城真武山遗址,高新邓城、襄州楚王城、宜城楚皇城城址,以及南漳至宜城间的百里长渠遗址;汉代襄州朝阳城、枣阳翟家古城、枣阳舂陵城城址及南漳临沮城遗址;三国时期樊城鏖战岗古战场遗址,明清南漳山寨遗址群等。
古墓葬有宜城顾家坡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墓地;高新区邓城城址外围10余处周代墓群,枣阳郭家庙周代曾国贵族墓群,枣阳九连墩、老河口霸王坟、襄州陈坡大型战国楚墓,南漳安乐堰大型楚墓地;老河口五座坟、宜城太平岗汉代贵族墓群;襄城东街包括刘表墓在内的三国两晋墓群,樊城菜越大型三国墓,高新韩冢和韩岗南朝韩氏家族墓地,襄城贾家冲、清水沟南朝画像砖墓;我省仅见的宋代壁画墓襄城曾家巷M1、檀溪M;南漳、襄城、谷城交会处明襄王家族墓群,还有保康清代李永富夫妇墓。
古建筑有不少著名遗迹,包括襄城襄阳城、襄王府绿影壁、广德寺多宝佛塔、古隆中,樊城米公祠,谷城茨河承恩寺等;还有几处民居群如谷城老街、老河口太平街、襄州东津老街、樊城太平店老街和枣阳邱家前湾民居群;以及本市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南漳板桥冯氏民居。
代表性的石窟寺及石刻不多,石刻主要有南漳玉印岩,襄城岘石寺、赵淳纪思铭、襄阳铭摩崖石刻及蛮王洞石刻,襄州湖广北界碑等。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较典型的有谷城杨洪胜烈士墓、襄城萧楚女执教处旧址、老河口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司令长官部旧址、襄城解放襄阳登城突破口遗址等。
三、重点遗迹或遗迹群介绍
1.雕龙碑遗址:五次发掘取得了多个重要成果,第三期文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先进,结构复杂,彩陶艺术高超,是本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聚落遗址,甚至有学者提出,这里就是炎帝部落的都邑遗址。
2.邓城城址聚落群:由20余个遗址、墓地组成,发掘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证实邓城先后为古邓国都城和楚、秦、汉邓县县治,为襄阳城市的根。
3.九连墩墓地:原有九座封土堆,年发掘了最南边的一座坟冢,清理了2座大型战国楚墓及祔葬车马坑,出土各类文物近件。墓主属楚国封君。
4.襄阳城内外遗迹群:包括襄阳城内及周边和岘山遗迹60余处,涵盖了襄阳城肇始、建城、发展等各时期的遗迹,是襄阳城变迁的“活地图”。
5.襄阳古隆中:依山势而建,有古隆中牌坊、武侯祠、三顾堂、草庐亭、卧龙深处等主要建筑,是诸葛亮隐居躬耕地和历代凭吊诸葛亮的纪念地。
6.广德寺多宝佛塔: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金刚宝座砖塔,是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与印度佛教建筑融合的典型代表。
7.明襄王室墓:分布在襄阳城西今南漳、襄城、谷城交界处的低山中,墓葬规模较大,墓前有神道等建筑,砖石结构墓室。
8.南漳冯氏家族遗迹群:共20余处,有民居、墓葬、山寨、碉楼、造纸作坊等,加上冯氏自明代中期以来演绎的众多传说和人文故事,使之具有较大开发价值。
9.南漳山寨遗址群:共余处,山寨为主,洞寨为辅,部分保存较完整,是襄阳地区明清历史遗迹的特色。
10.李永富夫妇墓:是全部用石材仿生前建筑样式营建的大型晚清墓葬,在规模、建筑工艺、雕刻艺术上都是杰作,鄂西北地区仅有,全国罕见。
注:本文摘自襄阳汉江传媒网(襄阳日报):古老的文化名胜生动的历史印记: 邓国,嫚姓,始建不详。据史籍记载,邓城要比樊城的建城史早得多。西周时期,邓国是汉水流域著名的诸侯小国之一,曾以其军事实力和经济...
邓城遗址位于襄阳区伙牌镇邓城村,南距樊城6公里。这里是古邓国都城。
邓国,嫚姓,始建不详。据史籍记载,邓城要比樊城的建城史早得多。西周时期,邓国是汉水流域著名的诸侯小国之一,曾以其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与大国抗衡。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年),邓国为楚国所灭,邓国都城成为楚国属邑,并因名设置邓县。因历次战争的破坏,邓城终趋荒废。
邓国古老的城址至今保存完整,城为方形土城,城垣周长米,城墙高约5米,厚达13米。城有四门,城外有近50米宽的护城河,城东南角有高8米的土台,传说是当年邓国公的阅兵台。
邓城的“地下宝藏”价值连城。考古专家在这里先后采集到了五件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在其周边地带出土了有楚、邓、吴、鄀等国铭文的青铜器和大批陶器、玉器以及窑址、灰坑、水井等,特别是出土有吴王夫差剑、徐王义楚之元子剑、邓公乘鼎等一批带铭文的青铜器。这些静卧在地下的众多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邓城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
枣阳雕龙碑遗址
枣阳雕龙碑遗址位于枣阳市区东北约27.5公里鹿头镇武庄村沙、黄两河交汇之处的台地上。东连桐柏山余脉,西望平川,南靠鹿头镇,北与河南省唐河、桐柏两县毗邻,遗址面积平方米,文化层厚达3米。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试掘,而后四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近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或不同用途的房址、窑穴(或灰坑),以及成人土坑墓、婴儿瓮棺葬等重要的遗迹,出土斧、锛、凿、铲、耠、犁、镰、镢等石质生产工具,碗、钵、盘、壶、瓶、缸、瓮、鼎等生活用具及装饰品约余件,经碳十四测定绝对年代距今至年。是一处典型的、保存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由于该遗址地处古代南北文化接壤地带,南北同时代的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及融合的结果,产生出一些不同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因素,如水旱农作物品种,类似日本和南朝鲜民间“推拉式”屋门的房屋建筑,与现今农村耕地用的铁犁铧极为相似的石犁铧,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婴儿瓮棺葬和氏族成员墓地等,构成含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中游和江汉地区的大溪文化及屈家岭文化特征的独具特色的雕龙碑类型文化。
雕龙碑遗址年列为襄樊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1月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