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那年花开月正圆》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了,
女主角周莹的聪明干练、诚信坦荡无不让人折服。
剧中有一片段讲到了那时期的布料种类
府布、土布……
其实,
咱们枣阳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
在武汉市洪山区书城路与南湖大道交界处的广宏汇商业街,有一家名叫百布堂的家纺店。与一般的家纺店不同的是,这里也是省级非遗传承项目——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的传习所。而负责传习这项古老技艺的,是91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王义林老人和她的儿子刘大友。
父亲曾从事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丈夫参加过抗美援朝,王义林见证了中国从贫穷的旧社会到如今繁荣昌盛的大国的发展历程,“如今老百姓的日子真是美到天上去了。”王义林感慨道。
图为:王义林老人在织布机前
五岁上私塾十岁学织布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洪山区的百布堂家纺店,王义林正坐在织机上熟练地织布。只见她一手拿着梭子,一手扶着织机,双脚踩动着织机的踏板,梭子飞快地在棉线之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织出了几厘米的粗布。“现在老啦,年轻的时候,我一天能织二十多米的布呢。”王义林笑着说。
王义林出生在枣阳的一个大户人家,爷爷又种田又做生意,办过染行、织布厂等,家境还算殷实。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5岁上私塾,前后断断续续读了15年书。过去在枣阳,曾有“家家纺织,机杼相和”的传统,她10岁开始跟随大人学习织布,并很快掌握了这项技艺。
王义林的父亲曾在当时的国民政府任职,但他白天在国民政府上班,晚上则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
年,王义林结婚了,丈夫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军人,在战场上担任机枪手,“机枪手通常都是敌人重点攻击的对象,经常有炮弹落在他身边,他有好几次都被埋在了土坑里。”那时候,王义林经常听丈夫讲战场上九死一生的故事,感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后来,王义林从丈夫那里了解到,公公也是一位共产党员,但在解放前已被国民党杀害。
王义林和丈夫共育有5个子女,由于家境贫寒,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她开始重拾小时候的织布技艺。
和儿子一起推广枣阳粗布枣阳手工粗布,又称老棉布、老土布。历史上,枣阳的交通相对闭塞,农妇们只能自己织布做衣裳,于是“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便应运而生,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朝。
王义林介绍,枣阳手工粗布要经过轧花、纺线、染线、浆线、牵经、上机、织布、染布等17道工序才能完成,技艺十分复杂。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枣阳手工粗布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王义林和小儿子刘大友却坚持将这项古老的工艺传承了下来。“我是穿粗布衣服长大的,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总是白天干农活,晚上织布,给我们这些孩子做衣服。”刘大友对枣阳粗布有很深的感情,他介绍,枣阳手工粗布不仅质地柔软、不起褶皱,还有不褪色、不起球、耐水洗等特点。
年,刘大友成立了“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主要用枣阳手工粗布工艺生产床上用品、服装服饰和相关工艺装饰品。
王义林非常支持儿子的事业,亲自担任老师,教授枣阳粗布技艺。去年,“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入选湖北省文化厅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用智能能手机发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好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