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战史上比较著名的恶战,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腊子口等等。
但以上战例,都发生在红一方面军身上。
其实,作为红军的另一主力——红四方面军,其所遇上的恶战,也同样让人目眩神摇,动魄惊心。
比如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中霍邱之战,柳林河大战;以及红四方面军西征路上的河口之战、枣阳新集战斗、土桥铺突围、漫川关突围等等,无不是险象环生,危在旦夕。
霍邱之战,我军损失惨重,镇守霍邱县城的红73师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随师长邝继勋突围归来。
柳林河大战,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人坐镇的柳林河指挥所险些被敌人端掉。徐向前的左肩骨在恶战中被敌人的子弹击穿。陈赓也同样在这场战斗中负伤,他也因此脱离了红四方面军。陈赓后来回忆说:“柳林河战役比任何一次内战都更为猛烈;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激烈程度也毫不逊色。”这场恶战过后,红四方面军被迫向皖西金寨转移。
河口战斗,红四方面军在红安西河口地区遭到敌人猛烈围攻,红25军军长蔡申熙、11师政委甘济时牺牲。
枣阳新集战斗,红四方面军伤亡也很大,31团团长林维权、33团团长吴云山牺牲,10师师长王宏坤负伤。
……这里重点说说漫川关突围。.
话说,红四方面军在向西转移过程中,遭到了敌人疯狂的围追堵截,一路恶战不断,好不容易才进至漫川关以东的崇山峻岭之中,但已是元气大伤,不但西行了三千余里的军队得不到休整与补充,粮食补给也已是见肘捉襟,危在旦夕。
按照原定计划,大军是要从漫川关进入关中的。
但根据派出的侦察人员报告,敌陕军三个团已经占据漫川关前面的山头防守,堵住了红军前进的道路。
另外,敌第44四师已在漫川关左侧一线摆开了阵势,对红军进行拦截;敌第42师也在漫川关的右侧形成向左压迫态势;而尾随而来的敌第65师、第50师更是步步紧逼。
不用说,我军已经陷入了敌人的四面合围之中。
这种情况下,张国焘心如死灰,下令分散突围。
他的意思是:合兵一处,只会被敌人包成饺子,难于避免全军覆没;只有分散突围,才能保存下若干革命火种,逃出一个是一个。
当时的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独断专横,从来都说一不二,基本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意志。
但是,在这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口,徐向前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了,他挺身而出,一字一顿地地说:“分散突围,只能是死路一条。”
张国焘的面色很难看,但他也知道,“分散突围”其实是个下下之策,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作出的无奈之举,因此强忍着不发作,举目望着徐向前,示意他往下说。
徐向前清了清嗓子,说:“目前强敌林立,犹如猛虎伺羊,我们一旦下令分散突围,全军立刻溃散,四方面军将不复存在。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集中突围,在难中求生,就算求生不成,也要挣一个鱼死网破!”
徐向前的说话赢来了众指战员的一致嘉许。
但大家只能用目光表达自己的心意,不敢发声支持。
只有被张国焘视为左右手的陈昌浩开腔说:“张主席,徐总指挥的意见应当予以考虑,集中突围,就算敌人想吃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吞;分散突围,正好让他们分而食之啊。”
张国焘若有所思,认同了陈昌浩的说法,对徐向前挥挥手,说:“好吧,好吧,那你详细谈谈集中突围的具体部署吧。”
徐向前于是大步走到摊开的地图前,用手指着一个地方,大声说道:“大家请看,这个名叫垭口的地方,是敌44师两个旅之间的接合部,应该属于敌人布防的薄弱环节,我们抓紧组织一支敢死队,只要从这个地方杀出一条血路,就可以实现我全军胜利突围的意图。”
张国焘情不自禁地鼓掌,说:“那么,谁来率领这支敢死队?”
徐向前毫不思索地说:“12师34团团长许世友。”
是的,许世友是红四方面军的超级猛人,他从普通小兵做起,经历了班长、排长、营长,一直做红四方面军第12师34团团长,作战勇猛,杀法凶悍,全军皆知。
为了把作战任务落到实处,徐向前与陈昌浩亲自策马赶驻扎在任岭的许世友的团部,向许世友交待了战斗将会遇上到的每一个细节。
最后,徐向前紧紧地握着许世友的双手说:“许团长,全军生死在此一举,你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垭口,记住,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许世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使出了千钧之力,说道:“请两位首长放心,我许世友就是死,也要用我的血为全军铺出一条血路!”
漫川关突围之战打响,许世友率领的34团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以血肉之躯,迎着敌人暴雨般的子弹,连续不断地冲锋上去。
眼见队伍伤亡惨重,许世友急红了眼,提出大刀,亲自冲锋。
敢死队员大受激励,一齐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怒吼,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敌人被这种气势吓坏了,胡乱放了几排枪,扭头就走。
垭口终于被拿下。
但是,敌人44师的两个旅仍想凭借着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如潮水一样发起反攻。
战斗更加激烈了。
开国少将罗应怀当时是一营的打旗兵兼勤杂班班长,他负责掌旗,手里没有枪,就用旗杆底部的铁矛杀敌。
他连撩了几个敌人,始终把手中的红旗飘扬在垭口阵地。
战斗越趋于白热化,当时,一营的营长牺牲了,连长顶上;连长牺牲了,排长顶上;排长牺牲了,最后是班长顶上。
这个班长,就是后来在中原突围中风头无两的“皮旅”旅长皮定钧,也是毛主席亲点“皮有功,少晋中”的开国中将。
由此可知漫川关战斗的惨死程度。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许世友硬是以自己的一个团顶住了敌人44师两个旅的反攻,为全军的突围打开通道。
战后统计,垭口一仗,红34团差不多拼光了。
罗应怀所在的一营冲上去时是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82人。
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
许世友经过此战,成为了一代名将。
而时过多年,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提起当年漫川关的战斗,仍心有余悸地说:“漫川关突围,是关系我军生死存亡的一仗。许世友那个团立了大功,团打得也不错。幸亏敌人刚到,合围圈不够严密,我军决心果断,行动迅速,利用夜间突围奏效,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最后补充一下,红12师34团团长许世友后来成为了开国上将,而红73师团团长韩亮臣却牺牲在了战斗中,永远沉睡在了漫川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