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邹燕毕学谦特约记者李晓军
立冬前后,枣阳市刘升镇榆树村的亩野菊花进入采摘期。
美丽的野菊花在扮靓乡村的同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吸引许多市民前来游玩观赏。
在熊集镇熊河村,从景区路放眼望去,采摘园、垂钓中心、精品民宿、生态小游园“一线穿珠”。
每逢双休日,不少外地游客来到这里,采摘新鲜的草莓、品尝有名的“水煮熊河鱼”,环熊河水库骑行,过一个惬意的周末。专程从枣阳市区前来游玩的张女士说:“这里空气新鲜,有山有水,是放松心情的绝佳之地。”
近年来,枣阳把推动乡村振兴作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宜居宜业、共建共享,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
夯实农业“压舱石”
挺起振兴“主心骨”
农业,是枣阳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深秋时节的枣阳,依然生机勃勃。该市正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枣阳市多次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今年,该市粮食生产再传捷报,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4年站稳万吨台阶。优质粮油、畜禽、果茶、中药材、蔬菜、淡水产品六大重点产业链已成势见效。
枣阳市处于鄂西北“旱包子”上的“旱尖子”,抗旱保丰收任务艰巨。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枣阳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绿色播种、科技播种、机械播种和抗灾播种,持续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不断夯实粮食丰产基础,全力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鄂北粮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为枣阳稳步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枣阳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思维经营农业,以链式思维推动重点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截至目前,枣阳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家,襄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72家。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在枣阳正成为生动现实。
坚持特色发展之路
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枣阳桃子果实大、口感好。近几年,又在品种换代升级、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所以能够俏销全国。”在枣阳市南城街道毛家岗村桃果种植基地,湖北丰满园果业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刘健介绍。
枣阳是“中国桃之乡”,规模化种植桃子已有20多年,涵盖油桃、水蜜桃、黄桃、蟠桃等四大系列20多个品种。
枣阳桃子之所以有名,除种植面积大、味道鲜美外,上市周期长也是重要原因。从每年5月上旬一直到11月,初夏到入冬,都能让食客品尝到香甜可口的鲜桃。
“今年桃子大丰收、大上市时,我每天摘桃子,一天收入多元钱。”王城镇罗汉村村民程梅高兴地说着自己的摘桃经历。
“农民加入合作社,除了干活有收入,还有一份分红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当然很高兴!”罗汉村党支部书记、枣阳亮元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金亮说,桃子保鲜期短,前几年,销售旺季时会有一部分桃子销售不及时造成烂果。去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合作社建成了吨的冷库,旺季时每天可出货3万斤以上,每亩可增收0元以上。
为提升产业发展品质,枣阳市坚持农工融合,围绕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市(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积极融入省、襄阳市农业十大重点产业链布局,制定《枣阳市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实施方案》及单链计划,实行“一链一长”“一企一策”。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兴达食品、妍琪生物、遇吉食品等一个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先后落户枣阳,一条条产业链延伸壮大。目前,枣阳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家,拥有襄阳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2家,累计认证“二品一标”和地理标志商标36个。
“从田间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头”,枣阳市贯通特色农产品产销两端,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形成电商平台、网络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