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年度湖北省基层儿科能力提升项目培训班顺利结业,来自省内68所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的68名医医院“集训”3个月后,回到乡镇夯实基层儿科医疗基础。经过3个月的培训与考核,来自恩施医院(野三关镇中心卫生院)的田锐敏、襄阳市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卫生院的明琴、武汉市新洲区妇幼保健院周伟、孝感市应城市四里棚街道办事处卫生院的李博彦等6人从68位学员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学员证书。“这是我时隔十多年后再次走出医院学习,带着疑惑而来,收获很多。”从医22年的田锐敏在恩施医院(野三关镇中心卫生院)担任儿科主任。该院是为数不多专门开设儿科门诊和病房的乡镇卫生院,编制床位60张,在恩施州乡镇卫生院中率先开设新生儿病房。为了加强自身力量,田锐敏选择将学习重点放在新生儿疾病诊断及处理上。“这次培训更新了我自身的知识,有能力对患儿病情做出准确的识别和判断,处理患儿时心里更有底气,也能为患儿的转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田锐敏表示。枣阳市新市镇地理位置较偏远,靠近河南。新市镇中心卫生院设有中医科,但只针对成人进行针灸和电疗治疗。对中医治疗有需求的儿童只能前往40公里以外的县城。为了将儿科中医特色技术带回老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带教老师学习中医外治疗法,学习掌握了小儿推拿和穴位敷贴技术,“回去后就能开展。”明琴兴奋地说。集训时期,针对基层儿科医生的需求,医院组织各临床专家、省内儿科著名专家、学科带头人等50余位专家线上+线下授课,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重点培训,设置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新生儿、儿童保健等课程内容。学员们纷纷表示,培训内容很“接地气”。培训结束后,医院还将对学员进行两年跟踪随访指导,为当地的儿科医疗提供持续的辅导与支持。据悉,为改善基层儿科医疗能力不足的现状,年8月,湖北省卫健委就启动了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儿科能力提升项目工作,首批选择省内8所乡镇卫生院为试点单位,建设标准化儿科门急诊,提升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医院(湖北省儿童医疗中心)是项目业务培训与指导单位。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3年~5年的努力,支持服务人口3万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儿科(儿童保健科)规范化建设。年,湖北省基层儿科能力提升项目扩大,将68家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培训。“我院儿科年平均门诊量达1万人次以上,虽然门诊量较大,但平日接诊的患儿90%都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常见疾病。医院儿科救治能力有限,特别是对一些危重患儿抢救经验不足,稍微重症医院送。”田锐敏无奈地说。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大病不出县”的诊疗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紧密衔接的双向转诊渠道,另一方面要求基层医生有能力对患儿病情做出准确的识别和判断。”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理事长、医院院长邵剑波强调。为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制,强化基层儿科医生临床能力,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一直不遗余力为基层儿科“造血”:组建专家团队和工作团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开展专业培训(儿科医护基础培训项目、儿科医师高级培训项目、线上培训项目)。组织相关医疗、管理及质控专家下基层开展巡讲、义诊、示范查房和质量督查等活动,规范基层儿科诊疗服务行为,提高诊疗服务能力。“以培养儿科医生为重点,把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下去,让基层儿科医生强起来,这关系到儿科医生整体水平和诊疗同质化,有利于缓解儿科医生短缺问题。”邵剑波院长说。据了解,湖北省基层儿科能力提升项目还将计划打造5个基层重点特色科室、出版规范的基层儿科常见疾病诊疗手册和处方手册、吸纳基层医疗单位加入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团结更多的儿科医生、搭建涵盖基层儿科医师的交流平台。(工人日报记者张翀通讯员薛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zaoyangzx.com/zyxs/12080.html